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低碳/循环

旗下栏目: 减排/服务 环境保护 低碳/循环 清洁能源

建章立制推动垃圾分类 浙江“绿色革命”遍及城乡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                   发布时间:2016-12-26
摘要:浙江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把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纳入美丽浙江建设。日前,垃圾分类处置,在浙江广大城乡刮起一股清洁新风,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垃圾分类处理遍及城乡。
能源新闻,能源经济,电力,煤炭,油气,新兴能源,节能环保,分

浙江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把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纳入美丽浙江建设。日前,垃圾分类处置,在浙江广大城乡刮起一股清洁新风,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垃圾分类处理遍及城乡。

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浙江省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的汇报。

浙江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垃圾收集处理工作,2003年相继作出生态省建设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决策部署,强调要“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推动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集中处理网络体系。

十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把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纳入美丽浙江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

垃圾分类处置,在浙江广大城乡刮起一股清洁新风,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到2015年底,全省设区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超过50%,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3%;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超过90%,4500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试点村每年可减少垃圾40多万吨。

垃圾去哪

分类减量是出路

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后余村,63岁的村民余国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将垃圾丢进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里。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很简单,“就看会不会烂嘛,会烂的扔绿色的桶,不会烂的扔灰色的桶。”在后余村,村民分类扔垃圾早已形成习惯。

早在2003年,后余村就开始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只需把垃圾集中在一处,村保洁员就会统一收走。然而,这个模式在10年后遭遇了重重挑战。

据统计,金华市区年均清运垃圾36万吨,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按此估算,现有垃圾填埋场剩余寿命不到6年。这正是全省乃至全国普遍面临的困境。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我省每年产生的城乡生活垃圾量以年均8.5%的速度增长,2015年已达到日均6万吨左右。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必须作答:未来垃圾往哪里运?

“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是解决垃圾‘进城下乡’的有效途径。”省农办社会发展处处长邵晨曲说,特别是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一半以上,这部分垃圾采取不同工艺,经过科学的处理就可以还山还田当肥料。

2013年以来,我省选择一批村庄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试点。

但是,农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文化程度不高,如何才能让大家听得懂、分得清垃圾分类标准?金东区尝试简单易懂的“二分法”: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的、不会烂的。“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垃圾分类,但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实际。”金东区农办副主任王瑞良说。

如今,这种群众可接受、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方式,已经在全省农村广泛推行,特别是金华市的“二次四分法”,还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肯定和推广。

因地制宜

垃圾减量更变宝

分类只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后续处置,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变废为宝。

我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试点创新,各地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主要分为3种模式:机器肥、太阳能普通堆肥和微生物发酵处理。

“针对山区、海岛、平原等不同地形农村的特殊性,因村制宜采用不同模式。”省农办副主任严杰说,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规模小的,推行太阳能堆肥模式;经济条件好、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选用微生物发酵处理模式。

金东区采用的是太阳能堆肥模式。全区442个村庄配备了305座太阳能垃圾减量处理房,每座处理房有3个房间,一间存放不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定期清运作无害化处理,另两间为堆肥房,存放易腐烂垃圾;顶上用透明钢化玻璃,通过阳光照射加快发酵。一吨垃圾,经堆肥房处理后,只剩下0.2吨至0.3吨有机肥。以65%的减量比例计算,金东区一年能减少垃圾约6万吨。

“我们村采用的是微生物发酵处理法。”桐庐县芦茨村村民老方指着身边的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处理机说,“村保洁员收集可堆肥生活垃圾后,将其投入处理机,3到7天就能出料。150公斤餐厨垃圾可得到100公斤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可供应给水果种植大户,也可用于村里的绿化带做肥料,或以商品形式对外销售,成了抢手的宝贝。

这种微生物发酵处理模式出肥速度快、肥力好,被全省不少村普遍选用。此外,全省采用机器堆肥设施处理的村有1324个,建有太阳能堆肥房1849座。

在城市,杭州2000年就被确定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集试点城市,2010年启动37个生活小区垃圾分类试点,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湖州、绍兴等市也先后于2011年和2013年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杭州等5个城市和海宁等7个城市先后开展了国家和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为城市普遍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减量化、资源化,让垃圾产生了生态效益。据金华市测算,如果全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每年可减量垃圾66万吨以上,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约2亿元,垃圾减量后还能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

建章立制

垃圾分类常态化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关键在终端处理设施。但是,一座太阳能堆肥房成本数万元,一台快速成肥机动辄需数十万元,对于基层农村而言,资金是不小的压力。

为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省财政按照试点村数量和平均每村30万元的补助标准实行切块下达。补助资金由试点县(市、区)统筹使用,专项用于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生物堆肥设备设施购置和安装等。全省各级财政每年也将垃圾分类与减量处理等经费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资金达44.13亿元。

全省各地还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德清县实施“农户收一点、乡镇出一点、县财政补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农户每人每月只需缴纳1元垃圾处理费;金东区设立美丽家园共建基金,农户每人每年自愿上交30元,用于垃圾分类处置的长效维护。

引入社会资本,是垃圾处置长效运行的有效途径。永康市不少乡镇、村采取与农户签订垃圾清理和运输承包合同的方法,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补齐资金短板。桐庐县环溪村、杭州余杭区沿山村等,还通过公开招标,将村里保洁、收运服务委托给专业公司和人员,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为让垃圾分类全面推开、落到实处,我省还建立了层层考核制度。2015年,省政府将“设区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50%”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对各市进行考核。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市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到市本级对各部门、各城区和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

在农村地区,考核甚至细化到每一袋垃圾。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为每只垃圾袋设置三级编码,一级代码为垃圾分类号,二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区号,三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实现了垃圾“见袋知主”,便于监督考核。还有更多的村庄,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建立“笑脸墙”“红黄榜”公布分类结果,做好源头分类监督。

水清岸复绿,城乡景色新。伴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已经让浙江城乡呈现出全新面貌。如今,这场“绿色革命”正掀起更高的浪潮:力争到2020年,全省5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达到省级标准,县以上城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探索形成符合浙江实际、具有浙江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