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会上,一座深棕色的“零碳小屋”成为热门“打卡地”。可移动太阳能充电电池、雨水储存地基……在一系列节能设计与技术支撑下,小屋的能耗需求比普通住宅减少了75%。 “零碳小屋”是中国在建筑领域发力低碳节能环保的缩影。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绿色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带动了上下游50多个产业的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在大会上说,绿色节能一直是中国建筑业着力发展的方向。 以北方采暖为例,中国多年前就支持北方60多座城市开展清洁取暖建设;为实现农村供暖无煤化,农房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也提上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个部委在2020年7月联合印发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创建目标是“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生态环境部今年1月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十四五”规划中,发展绿色建筑等内容也被明确纳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的举办地、同时也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国家级会展中心,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等88项绿色建筑技术,本身就是低碳节能环保的实践者。 在与会的政府代表及业内专家看来,这些扎实有力的举措为中国发展高质量绿色建筑与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俊表示,目前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每年约20亿吨,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约20%;如考虑相关建材生产、运输等,将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近40%。伴随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对实现既定低碳目标是不小的挑战。 6月24日,观众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展馆内的中建三局展厅参观。 “十四五”期间,探索零能耗、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突破,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提升行业生产效率,推动能耗、碳排双控的建筑领域低碳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与会人士认为,应通过一系列的务实举措,真正让绿色建筑深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有为说,当前可以进一步明确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持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持续完善家电能效标准和标签计划,纳入智能技术以实现系统节能;通过开发小型商业建筑,减少对大型商业建筑的依赖。 从长远看,王俊建议,要推广近零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推动激励政策持续出台,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识,鼓励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率先采用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建造。 “城市建筑不能华而不实,忽视了低碳的重要性。”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津奕表示,全行业要逐渐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提升建筑外墙保温能力,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将家的温馨舒适与绿色环保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 与会人士认为,未来,从绿色建筑个体到绿色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再融合健康智能技术措施,人们将充分享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