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低碳/循环

旗下栏目: 减排/服务 环境保护 低碳/循环 清洁能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做到抓铁有痕

文章来源:《质量与认证》杂志                   发布时间:2021-05-18
摘要:要转变观念,引领达峰。必须认识到,碳达峰已然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学者还是各级管理人员
碳达峰,碳中和

要转变观念,引领达峰。必须认识到,碳达峰已然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学者还是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当注意自己的政治站位,既不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更不能为西方资本代言,而要加强相关决策支持咨询研究;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在“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投资、管理等方面转变观念,并将碳中和的理念先行变成每个人的日常行动。

“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发端于《巴黎协定》,已成为国际共识;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时间内的重要政策导向。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在一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使之达到平衡。

理解内涵,抓住关键

用好关键期、窗口期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并且表明中国历来重信承诺。此次讲话,不仅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煤炭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67%降低到2020年的56.8%,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9.3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2.4%,较2012年增长14.6个百分点。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9%,如期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5%的承诺目标。我国发电装机结构现在40%左右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30%左右是可再生能源,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为世界第一。

2020年12月16日~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同时强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国家达峰出现在工业化完成之后,从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也在40年以上。我国要在初步实现现代化前就达峰,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倾向需要避免。一种倾向是,把关键期、窗口期当做即刻达峰,一些学者到处发文章造舆论,认为越早达峰越好。这种脱离实际、盲目加码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另一种倾向是,抓紧“关键期”“窗口期”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这不利于碳达峰,会增加未来碳中和难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从实际出发

以能源低碳化和高效利用为抓手

要把握重点,有所作为。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碳达峰做出安排: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七个“要”是可以有所作为之所在。

我国应以能源低碳化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系统性变革。我国能源禀赋、结构、生产、消费和技术现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不能脱离实际“唱高调”,更不能按别人要求或固定套路打牌。努力控制并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合理发展石油天然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生产利用绿色氢能等,是能源结构的优化方向。此外,要客观评价煤炭、多晶硅等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煤炭清洁与否与利用方式有关,用好了可以满足环保、能源稳定供应等方面的需求,也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光伏发电也排放二氧化碳,且多晶硅、单晶硅生产是高耗能的。应研究现代技术经济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压减的煤炭需要提出替代方案,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能源消费需求。

一是在能源消费端,要坚持节约优先,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在消费端,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碳排放最小化。节能是成本最低的碳中和途径。从我国现实出发,不仅要加大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的力度,更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减少浪费入手,在生产生活中把一切可以用起来的能源都用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适合城市特点的交通网络。发展绿色建筑,使建筑物运行、人们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尽可能少。推动建筑物+光伏发电、光伏发电+建筑物一体化发展。

二是打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应按照“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解决清洁取暖中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难题。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如提高光伏发电的转化效率,将电力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碳材料。山东大学研究团队认为,化石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氢气、二氧化碳及其伴生氮气,部分氢气与氮气合成氨气,氨与二氧化碳生成三嗪醇,可以同时实现化石燃料能量和物质的高效利用。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低碳零碳解决方案会源源不断展开,并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加快突破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可再生能源发展是碳中和的重点。风电、光伏、储能、电力电子等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成为能源行业碳中和的一个个突破口。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并带动产业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创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和配置。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科学施策,顺序合理,我国可以实现承诺。

三是以系统观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能源开发、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减污降碳协同。例如,在煤炭发电过程中要尽可能将余热、水汽等回收利用起来,不仅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产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协同效应。污染物治理设施的一体化,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治理能耗,还能收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效果。在电厂烟气排放环节,可对高浓度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国内一家企业采用“等离激元效应”加上太阳能热利用生成油气,在七台河电厂进行试运并取得成功,这是碳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也大有可为。

循序渐进

高质量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等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工程措施促进达峰。通过工程措施,提高能源生产消费效率。生产领域要优化结构,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既要锻长板,又要补短板,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充分利用各类余热资源与生物质能源;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推广节能和混合动力汽车,提高用户端的电气化和智能化水平。

空间布局利于达峰。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以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可从产业园区入手,推动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并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对新入园的企业和项目要进行合理引导,形成特色鲜明、上下游配套的企业集群,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和减材减污降碳的统一。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案例。

技术创新驱动达峰。通过技术创新,研究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线图。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研发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控、应用前景广阔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技术,研发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接技术。发展电动汽车、高速铁路、智能家居等新型电气化设备和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碳生产力水平。

两手发力引导达峰。通过激励或约束政策给出明确的信号,让民众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全球性碳市场合理定价,防止碳泄漏,促进公平贸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绿色融资方式,加大金融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城际清洁运输等领域采取公共投资引导战略,为碳中和奠定基础。

公众参与助力达峰。推广绿色低碳简约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将节约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和细小环节。鼓励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减少无效交通运输;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重复利用购物袋,使用节能节水器具,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满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

标准认证考量达峰。无论是从履行国际承诺还是从我国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确保“双碳目标”的完成,都要以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碳排放强度降低问题;不仅要“高质量”达峰而且要能“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发挥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价,十分必要。为保证碳中和成效的准确、可靠,发挥第三方监测、认证、认可和评价的优势作用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从政治站位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走一条符合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