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天然气

旗下栏目: 石油 天然气 页岩油气 非常规气

得失“煤改气”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发布时间:2018-11-13
摘要:中国能源网新闻栏目涵盖能源经济、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兴能源、节能环保、分布式能源等方面的国际及国内能源新闻资讯,供您了解能源行业市场动态、项目建设、行业监管、分析综述、国内国际能源新闻资讯。

虽已时隔一年,家住河北省廊坊市的出租车司机马响对去年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12月中旬开始,持续了半个多月,加气经常要排队。最长一次,我排了四个小时。”他说。

后来,马响才知道,去年冬天的天然气短缺席卷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天然气市场“风向标”之称的液化天然气(LNG),一度飙至每吨上万元,农村“煤改气”取暖用户受冻的新闻频见诸媒体。

“不知道今年会不会还那样?”他有些担忧。

“居民用气可以全额保障。”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全国已落实可供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供暖季已落实资源量1200亿立方米,各省区市全面完成全年供气合同以及供暖季供气合同签订,资源全部分解至各地。

据孟玮介绍,全国民生用气占天然气总用量的约四成。供暖季将坚持“民用优先”,并把燃气公交车、出租车纳入民生用气保障范围优先落实和保障气源。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表示,虽然今年天然气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但经过一年的政策调整和各方面准备,今冬出现供需紧张的概率较小,不过仍面临一些新问题。

政策驱动

去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创下2373亿立方米的新高,同比增幅飙升至15.3%。

此前连续三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增幅保持在个位数。2015年,3.7%的增幅创下十年最低。

面对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升高,舆论将2017年天然气供需失衡的矛头指向“煤改气”。但“煤改气”在其间究竟贡献了多大权重,业界仍有争议。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姚强曾公开表示,去年供暖季京津冀地区因“煤改气”造成的天然气日均需求增量,约为4200万立方米。去年12月,全国日均需求增加量为1.3亿立方米,由此推断,“煤改气”部分仅占增量的约1/3,不足以成为天然气短缺的关键因素。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则认为,“煤改气”是去冬今春天然气供需紧张的主要原因。2017年,中国散煤替代量6500万吨,需要天然气增量近200亿立方米,全年天然气消费增量为345亿立方米,“煤改气”占比为58%。

不可否认的是,“煤改气”工程的推进,引发了全国从上至下对天然气产业的关注。

“与往年不同的是,去年天然气供需紧张、尤其是居民用气紧张,受到政府高层的关注,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督办事项,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中国油气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毅军说。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全力以赴做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工作;7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要控制煤改气速度,坚持“以气定改“,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油则油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清洁能源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对“煤改气”工程也做出明确调整: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各地根据年度和采暖季新增气量合理确定“煤改气”户数;对于以气代煤、以电代煤等替代方式,在气源电源未落实情况下,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推进过快的“煤改气”得以放缓。去年,全国计划完成300万户的散煤替代用户,最终完成逾550万户。今年“2+26”城市要求完成散煤替代362万户,电力、天然气、地热和光伏等均可作为取暖能源,且要求“严格按照合同供气和用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然气的供应压力。

去年供需紧张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成为推动天然气产业结构改革的有利契机。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国内产量增速低于消费增速,进口多元化有待加强,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且储气能力严重不足,互联互通程度不够,市场化价格机制未充分形成,应急保障机制不完善,设施建设运营存在安全风险等。

4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供气企业的储气能力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的10%,燃气企业不能低于年用气量的5%,地方政府储气能力不低于日均三天的需求量。

明确将建立多层次储气调峰体系,其中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的LNG接收站储气为主,以储罐应急为辅,以气田调峰、可中断供应、可替代能源等作为补充,以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

5月,发改委又出台《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要求全国实现居民与非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衔接。与工业用气不同,居民用气存在较大的峰谷差,在采暖季调峰期间需付出更多成本。

以“煤改气”数量最大的河北省为例,今年9月,河北廊坊市将居民用气价格从每立方米2.24元上调至2.47元,上调幅度约10%。在采暖季,对采暖面积较大的农村用户而言,费用上升不少。

11月5日,廊坊市万庄镇南街“煤改气”用户王秀英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去年采暖季(11月15-3月15),她家的天然气费用约为4400元,平均每月约1100元,每月的天然气使用量约为500立方米。此次居民天然气价格上调后,将多支出费用460元。

“天然气挺好的,干净、方便,就是得省着用,要不太费钱。”王秀英说,村里一户只有一个壁挂炉,家里面积较大,大门口的两间房屋无法取暖,“不得已的时候,得烧煤。”记者看到,在她家大门外边,已堆放着塑料纸遮盖起来的煤炭。

企业跟进

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往年开始于下半年的天然气保供工作,提前到了今年4月。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今年供暖季,中石油可以提供的可靠资源量为84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了33亿立方米,增量全部供应实行“煤改气”的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其他省市按照去年实际用量配置。

今冬明春,中海油计划供应天然气24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0%,其中计划向北方七省市供应天然气6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63.5%;中石化计划供应天然气181.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7.7%,其中计划向津京冀周边及汾渭平原等北方七省市供应同比增29.1%。

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供应增量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提高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大管道天然气和LNG的进口。

作为国内第一大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去年中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在国内总产量占比超过七成。

今年,中石油表示,正在加大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力度,提升产能建设目标。其中,长庆油田将天然气年产目标追加到380亿立方米的历史最高点;塔里木油田产量预计净增10亿立方米,达262亿立方米;西南油气田产量将净增21亿立方米,至230亿立方米;青海油田将生产66亿立方米。

对于LNG进口,三大油企在执行长约的同时,加大了现货采购。

中海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金淑萍表示,今年预计国内进口LNG总量将由去年3789万吨,升至5000万吨左右,增幅超过三成,其中,中海油占比一半以上。

中石化称,今年前九个月,已累计供应天然气290亿立方米,其中LNG累计进口约89亿立方米,同比增加六成。

在管道互联互通方面,三大油企将通过广东区域内LNG接收站与西气东输二线联通、广西LNG接收站与中缅管道联通,实施中卫—贵阳输气通道联络增输工程、陕京四线增输工程,确保今年冬季采暖前形成“南气北上”3000万立方米/日的能力,陕京四线8000万立方米/日的输气能力。

同时,通过实施大连LNG、双6储气库外输通道增输联络工程,形成东北天然气输往华北700万立方米/日的能力。中海油天津LNG则形成向华北增输1400万立方米/日的能力。

对于储气库建设,孟玮介绍,今年全国将新开工储气项目近100个,预计形成储气能力约160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近三成。

按照政策,在特殊情况下,各省市还将实行“压非保民”,即压减非居民用气,保证居民用气。发改委要求,供气企业与调峰用户需签订可中断供用气合同,合同中明确中断供气的持续时间和具体气量,便于调峰用户根据合同,合理安排检修、停产时间。

某油田公司工作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公司已与可中断的工业客户座谈协商,适用客户将配合冬季供暖停工检修90天,腾出部分天然气资源,来满足居民用气需求。

保供代价

各方冬季保供的效果已初现。与去年9月后价格飙涨不同,今年10月以来,全国LNG价格不涨反跌。

根据中宇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LNG价格从今年10月11日的5527元/吨,降至10月底的4629元/吨,降幅达16.25%。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看来,近一两年内,完全的市场化手段无法完成天然气保供,在供给驱动、供不应求情形下,保供依然不能离开行政手段或央企社会责任。

“从目前情况看,今冬LNG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反应出今年天然气供应准备的比较充分。”刘毅军表示。

但刘毅军指出,行政手段固然可快速推动天然气产业的整体建设,但也要关注由此带来的新问题。

《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油气企业要全面增加国内勘探开发资金和工作量投入,力争2020年底前,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2000亿立方米以上。

去年,国内全年天然气产量14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5%。按照上述目标,未来三年,全国需要增产天然气513亿立方米,增长率大约34%,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这对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而言,面临不小的上产压力。

作为中石油四大油气田之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今年2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增量中,大部分来自页岩气。

截至10月中旬,该公司页岩气的开钻井为526口,投产井326口。未来三年,其将在页岩气领域新投井800口,2020年的页岩气产量达到120亿立方米。

“为了实现上产目标,只能大量地投入新井。钻机都不够用了。”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更重要的是,油气田开采过快过量,将对持续性生产造成不良后果,缩短油气田寿命。”

还有安全问题。上述内部人士称,为了实现今冬天然气保供,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检修时间从35天缩短至15天。“没办法,今年的工作节奏太快了。”他说。

因价格倒挂和进口成本提高,进口LNG销售亏损也被业内关注。近日,中石油公布的业绩报告披露,前三季度销售进口LNG净亏损199.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29.62亿元;中石化前三季度因执行LNG长约亏损40亿元。

北京世创咨询公司首席研究院杨建红认为,中国天然气全年运行消费“U”字型特征明显,冬季供应紧张是正常表现。此时若一味强调保供,不计代价地进口LNG现货,会造成进口溢价太高。“在采暖季,政府应鼓励企业采取需求侧管理和进口转销业务相结合的策略。”他建议。

对于用气的工业企业而言,今年冬天的日子或更难熬。

去年,为了“压非保民”,很多工业企业停产限产。河北省邢台市的停产行业包括水泥、新型墙材、陶瓷、岩棉和石膏板等,橡胶和煤炭行业限产50%以上。

今年,工业企业的限产规模可能更大。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赵辰昕在4月曾表示,针对用户调峰机制,今年将形成“两个一亿方”的调峰用户清单,即建立国家和地方各1亿立方米/日的调峰能力,并形成清单细化落实到终端用户。对这两个一亿方,分别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分级,在高峰期根据需要启动压减措施。

赵辰昕表示,鼓励供气企业和调峰用户签订有量、有价、有价格浮动机制的中长期合同,对于在用气高峰期参与调峰的用户,在合同中体现优惠气价和淡季增量等条款,对因调峰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这有利于参与调峰的用户安排生产经营、把减供或停供损失降到最低。”赵辰昕说。

在刘毅军看来,行政手段产生的效果较快,但潜在的代价也较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