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天然气消费将达峰值 “我国推进能源革命,长远目标就是形成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化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说,清洁、低碳是能源转型的主要趋势,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有望成为未来的主体能源。近10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2.4%,消费量年均增长2.3%,消费比重上升到23.8%。 张玉清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年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5%和10%左右。预计到2020~2030年石油消费步入峰值期,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煤炭消费逐步下降;到2030~2050年,天然气消费逐步达到峰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也认为,天然气作为有效治理大气雾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能源,正在加速推进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专委会研究部副主任、中国能源网研究与战略发展部主任冉泽介绍,2018年上半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17.5%,远高于石油、煤炭和电力,表现一支独秀,其中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和发电用气都保持较快增长。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2017年的39%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潜力大 据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国内新获批或签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102个,其中公开装机信息的72个项目装机规模合计578万千瓦,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总装机量(含已建、在建、筹建)超过1690万千瓦。新增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安徽等地。 冉泽认为,随着国家对能源行业的补贴逐渐退出,天然气分布式项目、光伏、电动汽车等要准备好迎接无补贴时代。目前各地天然气分布式项目政策也不尽相同,比如上海、青岛、郑州补贴标准为1000元/千瓦,长沙为2000元/千瓦,最高限额3000~5000万元。企业要提前应对,减少政策依赖,可通过管理、技术降低成本,或通过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智慧能源实现增值。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将成为发展新趋势,终将走向市场,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型能源的调节灵活性和供热优势”冉泽说,以LNG罐箱作为储气设施为例,LNG罐箱设计容积49.7立方米,100个罐箱仓储相当于4970立方米的仓储库容。单箱可充装20吨,总库容可达LNG2000吨(约合280万标方气态),按每户每周消耗4标方天然气计算,100个罐箱仓储量可供70万户使用一周。 天然气“短板”亟待补强 在董秀成看来,天然气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比如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体制改革不到位,制约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勘探开发投入减少,天然气增储上产跟不上消费快速增长的步伐;管网建设速度放缓,互联互通程度不够,限制资源调配和市场保供;跨部门、跨行业间统筹协调不畅,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进口气过快增长,资源均衡性和保障性不足,多元化供应体系亟待完善;价格改革步履艰难;天然气保供和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等。 董秀成认为,天然气产业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他建议加快形成勘探开发有序进入、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大力推进央地合资合作,增加天然气有效供应;健全天然气多元化海外供应体系,不断优化中国天然气进口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天然气进口国别地区多元化、运输方式多样化、进口通道多元化和合同模式多样化。同时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鼓励城镇燃气企业建立上下游气价联动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放开大型用户终端销售价格。鼓励和支持供气企业和天然气用户协商建立调峰价格机制,减少供气层级,切实降低过高的省内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 在加强储气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快规划内管道、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建立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接收站储罐为主,重点地区内陆集约、规模化LNC储罐应急为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调峰系统。加强站线统筹规划,形成覆盖沿海主要消费区域,与国家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并向内陆进一步辐射的外输管道。中长期加快完善全国性主干管网,形成对接全国天然气主要消费区和生产区关键节点和关键线路双向输送,进口和国产气充分连通,多气源、跨区域互济调峰、协同保障的管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