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天然气

旗下栏目: 石油 天然气 页岩油气 非常规气

储气库建设加速: 中石油将在川渝新建8座储气库 政策待同步推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8-03-20
摘要:3月18日,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储气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宣布拟在川渝地区分三个阶段新建8座储气库,调峰能力超过210亿立方米,总投资超过210亿元。
能源,油气,储气库

3月18日,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储气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宣布拟在川渝地区分三个阶段新建8座储气库,调峰能力超过210亿立方米,总投资超过210亿元。

就在不久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储备气分公司确认,未来将会有大庆升平、平顶山、淮安、楚州、辽河雷61、大港驴驹河、浙江白驹等7个储气库(群)项目建设,算上上述西南气田公司的储气库建设计划,将有15座储气库静待上马。

这将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储气库建设高潮。

2017年冬,中国局部地区遭遇了天然气的供气紧张,导致“气荒”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储气调峰设施的建设不足,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识。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就公开表示,“气荒”暴露出了天然气产、供、储、销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特别提到,要稳步推进储气能力的建设,使供气企业能够达到供气量10%的储气水平。

按照这一思路,在国家能源局3月初发布的《2018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三次提到了对天然气的供储销的工作要求,将于年内出台《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形成通过市场解决储气调峰问题的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我国建成储气库25座,其中中石油23座,中石化2座,共形成调峰能力70亿方。但是,在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于30%(去年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9%)的国家中,中国的储气能力与消费量占比是最低的(约3%),储气设施严重滞后。

因此,作为国家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改善、推广天然气利用的必要工程,储气库的建设加速并不让人意外。但是,目前的储气库建设并未成为“产业”,存在着诸多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建库成本巨大

自2000年中国第一座商业储气库——大张坨储气库——建成投产以来,17年的时间内中国相继建成了25座储气库,主要分为气藏和盐穴两类,无论是从建设成果还是技术研发成果来看,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实际上,中国拥有的、适宜建设储气库的地质构造并不多,在中国的主要消费区周围,这样的资源非常稀缺。”中国石油大学的刘毅军教授告诉记者。

上述论坛上,中国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总经理马新华就表示,中国建设储气库主要面临着四大问题:构造破碎,选址难度大、工程技术难度大、缺乏地面核心装备和安全运行风险大。

因此,中国企业修建储气库的成本较高,投资巨大。以上述在川渝新建的储气库为例,210亿立方米的调峰能力意味着有超过300亿立方米的储备能力,需要的投资达到210亿元人民币之巨。

“这其实算是相对很低的成本了。”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所的高级经济师徐博告诉记者,“选择的都是枯竭气藏等已经相对较容易的建库地址,相对的建设成本会低一些,因为有很多设施无需重新建设。”

他告诉记者,川渝地区作为中国最早开采天然气的地区之一,地质条件相对优越、管网建设完备,同样也是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区域,选择此地进行储气库的建设拥有多重的区位优势。

但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基础设施特点决定了其建设储气库的成本困境。

依据2015年11月的一份研究论文,2010年前投运的储气库单位工作气投资成本普遍在2.0~2.5元/立方米之间,其后成本都在3元/立方米之上,当年拟建设和规划的储气库单位投资成本最高达10元/立方米,已经超过LNG接收站储备的投资成本。

随着中国储气库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优质地质构造必定愈加稀缺,建设成本或将逐步推升。

因此,在长期的储气库建设过程当中,政策的要求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投产的储气库仅为11座,当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储气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3年后的今天,建成投产的储气库多了14座至25座,可见政策之于储气库的推动作用。

“从目前的政策力度来看,可以说大框架已经具备了,后续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进行辅助,首先有必要解决的,就是储气库的建设问题。”徐博表示。

在上述能源局的《指导意见》中表示,今年内将制定加大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支持地方政府与企业合建储气服务设施,研究制定化解迎峰度冬、度夏天然气消费峰谷差矛盾的根本性措施。

但对于行业来说,真正使得储气产业化,需要远不止建设政策的支持。

产业化言之尚早

尽管有政策推进、有企业建设,目前中国的储气设施,绝大部分停留在央企——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建设上。

“企业也有业绩要求,目前建设储气库,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央企稳定供气的社会责任上,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使得建设储气设施的积极性并不大。”一位央企人士告诉记者。

同样的问题,也曾有多位企业和研究机构向记者表达,主要的机制问题,在于储气企业销售的气价并不能够完全体现出其成本,导致相关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会相对较长,同时没有稳定的前期预计。

具体来说,储气库的运营基本依靠冬夏两季的消费差,低买高卖赚取收益,但现在的问题是,夏季买气的价格并不能算低,冬季更没有高卖的相关价格机制。

“冬季浮动用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用气,但民用气方面国家发改委有最高限价的规定,而工业用气上,目前也没有一套合适的机制,约束储气公司和工业用户的天然气交易,使得储气公司的盈利模式非常模糊。”上述人士表示。

同时,长期以来,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内部,储气业务依附于管道公司,后续在天然气销售板块业务独立出来后,依附于销售公司。

2016年底,中石油组建的储气公司就是天然气销售公司的一个分公司,负责管理、运营中石油的储气库。按照中石油对于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改革思路,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权力将会集中在独立管道公司中,以此逻辑看,储气公司想要实现财权、事权和产权的彻底独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储气公司的独立,目前正在研究当中,需要在管道业务、销售业务独立后再展开,目前来看,进展已经算是非常迅速了。”徐博告诉记者,“作为自然垄断行业,储备气业务需要跟上下游有明确的界限,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