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缓解,供需 今年冬季,天然气供需情况引起广泛关注。 12月13日上午,中俄边境黑河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北段起点11个点段同时打火开焊,这标志着该管道工程经过2年的国内试验段建设后,全面进入加速建设期。由此有望缓解供需紧张局面,并为我国能源结构改革提供强力支持。 国家发改委10月发布的通知显示,预计迎峰度冬期间,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煤改气”新增需求集中释放等原因,天然气供需形势较为严峻。如遇持续低温天气,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认为,前3年需求没这么强劲,平均每年消费增长率为6%左右,而今年前10个月消费量超过2014年全年总和,消费率增长率达18.7%。林伯强说,供应主体此前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有这么快的增速,当需求大增的时候,天然气的供给量就显得不足了。 2020年可供100亿立方米 对于上述管道工程建设,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全线2020年建成投用,当年供气量约100亿立方米,此后每年增加供气量50亿立方米到100亿立方米,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 工程按计划分段、分期建设,正在建设的北段从黑龙江黑河到吉林长岭,中段从吉林长岭到河北永清,南段从河北永清到上海。其中,北段计划2019年10月建成;2020年底三段打通,全线建成。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历时长,可谓“世纪工程”。从1996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工程历经18年漫长艰苦谈判和前期工作才得以破土动工。2014年,中俄双方签署了总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长达30年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 该管道全长3371公里,起点为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俄边境,途经黑、吉、蒙、辽、冀、津、鲁、苏、沪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终点位于上海市。目标市场为环境治理迫切的京津冀、市场承受能力较高的长三角和管道沿线的东北地区。 12月13日,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工程沿线自然环境复杂,多年冻土、水网沼泽和林带交替分布,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这给管道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为此,中国石油管道公司2015年6月首先是开始建设北段的试验段,为全年建设开始“铺路”。经过2年建设,试验段取得的48项成果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标准规范。 该工程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管材、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世界上单管输量最大的跨境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难度大,从无到有,开启了中国第三代管线时代。 助力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建成后,将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我国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2020年力争提高到10%左右。林伯强告诉记者,按照这一目标计算,天然气在2020年消费量折算约37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从2017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求增速超过15%。 林伯强说,此前天然气市场不温不火的局面,很多企业没有预料到今年可以达到这么高的增速。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和气价机制尚未理顺等因素影响,天然气需求增速出现阶段性放缓。根据公布的数据,2013年表观消费量为16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9%。此后三年,表观消费量增长率跌到个位数,平均每年6%左右。 2017年以来,表观消费量大幅增长。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表观消费量就达到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8.7%。从前10个月的数据来看,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消费量。 国家发改委10月份的一份通知显示,预计迎峰度冬期间,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煤改气”新增需求集中释放,部分地区峰谷差将进一步拉大,但天然气供应面临储气调峰设施不足、管网互联互通不足等制约,天然气供需形势较为严峻。 我国设计了以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海上通道为代表的四大能源运输通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作为能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现有区域输气管网互联互通,促进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高可提供每年380亿立方米,相当2016年天然气消费的20%左右,对满足天然气需求增长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