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供应,煤改气 这个供暖季,天然气供应异常紧张,舆论对缺气的关注程度也前所未有。为了迎峰度冬,谨防北方气温下降用气需求再增波及民生,目前、、住房和建设部等部门,以及分别担负上游气源供应、下游日调峰保障责任的“三桶油”、城市燃气商,再加上相关企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24小时应急值班制。 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在上游气源有可能进一步减少、非民用气需求已经压减和价格共识短期无法达成的情况下,暂时放下各自利益,联手保供,共度时艰。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偏颇的声音,也有必要澄清。例如,有声音认为,造成天然气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大规模推进“煤改气”。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有些过于想当然。 改造超计划始料未及 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涉及的“2+26”城市“煤改气”用户数量来看,原计划改造300万燃煤用户,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河北的改造户数超出计划,从180万户增加到了250万户,四省的实际改造户数可能超过了400万户,这是始料未及的情况。 不过,就算按照400万“煤改气”用户计算的话,农村用气量的占比也不足以影响大局。根据农村用气特征,平均每户日均使用天然气10立方米左右,整个冬季天然气用量也就50亿立方米,在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总盘子里占比其实很小。如果以2016年天然气消费量为基础的话,这部分增量仅占3%,并不构成天然气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今年“煤改气”推动力度较大,地方政府推进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工程启动较晚、施工进度滞后、壁挂炉设备短缺以及工程协调难度大等多种原因,造成“煤改气”工程无法按期完成。 互相推诿不解决问题 应该看到的是,“煤改气”政策跟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是相匹配的。不可否认的是,“煤改气”是天然气消费量增速提升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也是落实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的体现。与此同时,“煤改气”、“煤改电”也是通过对供暖的清洁化改造,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实现能源转型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就大气污染防治而言,12月11日,环保部通报了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空气质量状况,2017年10-11月,这些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22.6%。从全年来看,北京市的PM2.5浓度已经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30%以上,“煤改气”、“煤改电”的作用是可以看得见的。问题在于,能源供应清洁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改造户数失控的原因,改造目标和时间限定是否实事求是,是需要在打完这场保供硬仗之后认真总结反思的,情绪化的发泄、互相推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对全行业、全社会有害。 紧缺的三大原因 回到这次有预期、有准备却依然未能避免的天然气紧缺,直接原因有如下几个: 其一,天然气行业经历了超过两年的低迷期,气源供应不足,又面临中亚陆上天然气减量的压力。根据天然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要达到3000亿立方米,意味着年平均增幅要达到15%以上,而前两年天然气消费增速仅为7%左右,市场低迷,上游企业减少了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采用扩大工业和发电用户直供的市场策略。为应对今年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上游企业靠大量进口LNG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相关数据表明,今年前9个月中石油已完成本年度LNG长约采购的70%,冬季不足部分不得不从现货市场采购。同时,来自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个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随时存在减量的可能,可能进一步影响天然气冬季供应。 其二,价格矛盾。目前,冬季保供采用“保量不保价”通过价格抑制不合理需求的管理方式。这一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以保障民生为对象的城市燃气刚需用户。城市燃气企业以高价采购LNG,就采购量而言,尚无法满足民用需求,还面临价高无法顺出的窘境。在天然气价格改革还没有到位情况下,拿工业用气、电厂用气全气量来竞拍,在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形势下,燃气企业只有通过高价获得增量气,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必然希望卖给工业、电厂、车用等用气价格高的用户,与目前保供要求的低价保民用是矛盾的,也意味着给有关政府部门协调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与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矛盾,对持续推进天然气气化工作也会造成影响。 其三,储气能力严重不足。其实,很多国家都存在冬季供暖用气紧张的问题,我国尤其紧张的一大原因,是储气能力建设严重不足。2009年时还没有竞价机制,但是也出现了用气紧张。从短期来看,供气短缺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是一部分人能用上、一部分人用不上,从以往各地采取的措施来看,包括“压非保民”、“限制供气”等,都是一些短期解决问题的措施。最终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增加储气能力建设。美国的储气能力占到其当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0%,我国的储气能力不足4%。 下一步怎么做? 针对天然气供应紧张的严峻形势,有关各方已经行动起来。 国家层面,环保部已于12月4日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采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及地区,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已经完工的项目及地方,必须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及价格稳定,在存在问题和矛盾的情况下,工业等领域用气用电必须为民用让路。 在企业层面,上游企业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中海油、中石油首次联手保供。中石油利用其管网系统将供应华南的部分天然气调配至北方,中海油则利用华南地区的海气和LNG双资源条件,通过广东管网为中石油广东地区用户保供,进而实现全国保供。此外,中海油斥资1000万美元租赁两艘液化天然气船(FSRU),两艘船轮流在天津外海漂航,可随时靠泊天津LNG接收站补充LNG供应,提升京津冀地区应急储备和供应能力。 当下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整体看还是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加倍暴露了天然气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不相匹配的矛盾,以及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层面不衔接、不协调甚至矫枉过正的老问题。面对此次艰难保供,任何遗忘都是不负责任的,唯有直面体制机制的真问题,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避免反复进入同一种局面、不断发动巨大的社会资源去应急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