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天然气,公司,人才,培养 10月22日,中国石油新疆培训中心又迎来一批15名土库曼斯坦学员,他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两周的HSE脱产培训。这已经是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简称阿姆河公司)第2年在这里开展土方员工培训。
针对土方员工的脱产培训班,阿姆河公司每年要开10至15期。成立10年来,中土方员工比例从3比7降至1比9,如今280名中方员工和2400名土方员工一起撑起一个年产百亿立方米的现代化天然气项目,背后靠得正是本土化战略的扎实开展。 严字当头,实效门槛保投产 天然气生产设备复杂多样,危险性极大,对员工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而土国教育基础薄弱,当地熟练技工十分缺乏。这种情况,在2009年年底一期工程投产前可以说是最严峻的,单是处理厂在投产前就需要200多名能正确操作设备、看得懂仪器仪表的技术工人;项目又为中土两国高层重点关注,投产运行不能出任何大的差错。 为此,2008年年初开始,人事部门每个月要从合同区附近招聘五六十人。合格大学生太少,就只能招聘中专生、技校生。“懂俄语就行,有些年轻人甚至是中学毕业后多年没工作,一直在田里扛锄头、放羊。”一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回忆说,“给我们后期培训带来很大压力。” “必须保证质量!”公司领导下了死命令。但当时自有培训资源非常有限,土国当地能培训技术工人的只有谢津和马雷两家石油技校,还没有合格的老师。此时也只能是因陋就简,但“保证实效”仍是最重要门槛。 新招聘的土国年轻人被安排进这两家技校培训,公司派出中方技术专家兼职授课。一年理论培训后,还要现场实习3个月,考试合格的学员才能留下工作。就这样一期工程投产前培训了200名合格员工。 同时,在职的200余名土方员工也加紧在岗培训,公司领导甚至专门挑选了一批“苗子”,带队去哈萨克斯坦培训。“以前工作的天然气公司就没有这么重视。”现任生产部副经理谢尔达感慨。 就这样多管齐下,终于在2014年前累计在土国境内培训出生产操作类土方员工1400余人,有力保障了项目一期和二期工程的顺利投产。 系统发力,内外并举提技能 2014年5月二期工程投产后,公司各类土方员工达到2000人,阿姆河公司进入稳定生产期。此时,新员工招聘减缓,而土方技术骨干短缺的问题开始凸显。 在核心的天然气处理厂,如果操作不当引起装置停机,动辄会造成上十万立方米产量下降,甚至带来重大安全事故。而土国的中土方劳务比例政策不断收紧,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公司产量不断提高,中方技术骨干却不断减少,这就必须培养足够的土方骨干来顶岗。”生产部一位负责人直言压力不小。 2010年一期工程投产后,阿姆河公司更加重视对土方骨干的发掘培养。“师带徒”和各类在职培训蓬勃开展,部分技术工种和特殊工种通过脱产的取证培训来提升技能,立足岗位的培训锻炼成为土方骨干成长的核心。 此外,阿姆河公司着力寻求外部优势培训资源,每年选派基础较好的100名土方技术骨干,前往中国、欧美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采气、装置、井控等所有业务的取证及技能鉴定培训,实现对技术骨干的定级定岗。 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土方员工尤素普,2008年进入公司后3次参加国外培训,如今从普通工艺工程师成长为副厂长。“从培训中学习工艺原理和管理,再在现场应用检验,我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很多。中国师傅教给我很多知识经验。”尤素普高兴地说。 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一批土方骨干成长起来补充了中方骨干退出后的空档,生产一线86个班组长全部由土方员工担任;师带徒培训原来是“中方带土方骨干”,现在过渡到“土方骨干带土方”,形成良性循环。 立足长远,上下联动育英才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是中土两国的产品分成项目,中方经营期限35年,到期后交由土方经营;其间,中方必须培养出完整的接班人队伍。这虽不紧急,但必须从现在做起。 为此,阿姆河公司制定了详尽的本土化路线图,启动了“管理及专业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两个“百人培养计划”,配套的考核激励政策也陆续推出。 2013年后阿姆河公司派出国外的脱产培训由基础培训为主转向技能提高培训为主,每年安排各专业至少10个班、150余人,提高土方员工的理论水平和视野。 “一个技术专家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但单靠培训还不够,能力提升更多是靠岗位历练。”人事部门负责人介绍。土方人才培养作为长久之计,受到每个部门重视,优选德才兼备的土方骨干给予培训、参与管理、提职晋升的机会。 谢尔达尔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2008年进入阿姆河公司后,他从调度员做起,除了内部培训,还多次被选派到中国等地培训,在采气厂、处理厂等多个岗位锻炼,如今成长为生产部副经理,开始负责部分生产管理工作。 像这样的土方骨干不在少数。10年来,阿姆河公司培训土方员工超过6400人次,培训覆盖率达到90.33%;累计晋升提拔500余名土方员工,129名土方员工成长为中层管理骨干,占土方员工20%以上,成为阿姆河公司生产经营的中坚力量,也正是将来接班人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项目年产气量从40亿立方米升至130亿立方米,仍然保持“零污染、零伤害、零事故”的HSE目标,生产经营安全稳定,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稳定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