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天然气

旗下栏目: 石油 天然气 页岩油气 非常规气

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请你慢些改

文章来源:陕西省燃气设计院                   发布时间:2017-11-07
摘要:我国的市场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目前暂时达不到共同富裕,至少应该做到“共同温暖”吧。以冬季保供为由,反而可能使乡镇居民因天然气价格高挨冻,这是对竞价策略的讽
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由天然气价格改革之争说起

一场如火如荼的煤改气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一场纷纷扬扬的天然气价格争论也随之展开,起因是煤改气用气量增大加剧了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以解决供需矛盾和冬季保供为由,供方开始对以LNG工厂为首的买方用气竞价拍卖。供方坚持说这是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买方认为是借改革之名垄断提价。伴随着这场争论声的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全国一片LNG涨价声,紧接着是供应商和用户的叫苦声。对这场争论本不想参与,一是一方扛出市场化改革的大旗,笔者确实不懂市场学、经济学,再说市场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加上“改革”二字,谁要反对那就意味着思想守旧阻拦新生事物。二是也有一种心态是煤改气重压下,总有主管部门出来平息纷争,但近两月过去了,能源主管部门似乎默认了这种做法。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改革尝试是有益的,以后要照此走下去,这些论调使笔者感到不安,不能不想说几句。想说还缘于一位镇长的电话:“LNG还会涨吗?你给咱判断一下,我得给村民一个交代”。可怜这位年轻公务员前一段时间一见面就说太累了压力太大了,问他干什么累成这样,答曰“走村窜户提炉子”,近期天然气涨价,给农民的补贴有些少,可能又挨骂了,所以心里比农民还着急。这位镇长的苦衷正是全国基层公务员的苦衷,公务员的苦衷不正是煤改气事业的悲哀吗。

煤改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改后的天然气用量是中国天然气目前自产和进口量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以竞价拍卖去解决供需矛盾,价格炒到多少为止?钱少不能参与竞争的工业和乡村居民的燃料靠何解决?所以这场争论不只是每方气涨几毛钱的事情,它的深层意义在于依此竞价改革,中国天然气发展之路到底如何走下去,煤改气还能不能进行下去,治理环境污染的国策能不能贯彻到底,这是我们应该深思和讨论的主题。

中国需要的是“格局大格调高”的能源政策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报告指出,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雾霾肆虐的时候工厂停工、车辆限行、学校放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百姓因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的医药费难以估计,国际形象的影响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一带一路要的是清洁出行的绿色环保之路,大国担当引领世界要的是绿色中国形象。中国天然气改革政策或者说能源改革政策应该是在这一高度去思考,如果一味计较用户通过使用天然气燃料占便宜了,供应商赚的太少了,是否太小心眼了。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企业家家发达,公民个个健康,国家兴旺繁荣,难道这些是不愿乐见的现象?想到如此结果正是物美价廉的天然气带来的不是一件对天然气价值最大化利用的好事情?这时我们回头一看整天争论这一毛二毛有意思吗?我们能源政策的最大问题就是格局太小,格调太低,其原因是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少了些许战略目光。能源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左一个政策,右一个意见,前一个计算公式,后一个价格因子,天然气消费量上不去说了什么问题,近期上得去的原因是环保政策强硬。近两年先后出台了关于降低国家管网、省级管网及城区管网管输成本和配气成本以及规定了内部收益率等一系列文件。日前发改委刚刚提出每方降价一毛,但这些政策红利一夜之间让一场交易行为淹没的无影无踪。政府指导价的价值何在?这其中的关系让人怎么厘清?

“用得起推得开”是检验清洁能源政策的唯一标准,政策好一好百好。政策好省得主管部门整天为清洁能源发展劳神操心,省的基层官员抓燃煤户就像抓特务一样。

有人可能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上游企业的利益如何保证?国资委要的是上交利润,国有资产讲究的是保值增产,这确实是事实。垄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应是企业本能,这是政策所逼,笔者只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政策要改变。如果确实开采、引进气源成本大,实行补贴或免交利润为何不可,能花1.84万亿事后治理,为何不可花一部分从源头治理,全国年用气约2000亿方,每方气补贴0.5元,也就是1000个亿,这个数字大约是年国民经济总值的1.3‰,这是多么大的事情?比起雾霾造成的损失这个钱不值得花吗?

天然气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在市场上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完全依赖政府补贴也是不现实的,可实行共同分担的方式,即政府财政补贴一点,经营环节少赚一点,终端用户承受一点。经营环节也不要再想暴力和利润大的时候了,在这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只有微利且利益要均衡才能协同发展。我国目前终端消费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煤改气的乡村农民,经济条件最差的人群承受了天然气分类用户中最高的气价,即非居民用气气价,因为在管道不普及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使用LNG,这也是我们天然气价格政策中荒唐的一点。我们搬掉了他们祖祖辈辈习惯的煤炉,却不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代,他们也知道财政补贴不是长久之计,价格是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正是本文前述的哪位镇长感觉愧对村民的地方,不让农民为自己的三顿饭和冬季采暖的燃料发愁,不让工业用户因燃料成本高而停产应是我们能源政策最起码的出发点。

即使改革也不能如此之改

美国天然气发展的历史是,早期(1938年以前)垄断定价,然后是39年(1938-1977)的政府定价期间,再是13年(1978-1991)的价格管制逐步取消年代,从此(1992年至今)是价格全面放开的市场化时期,美国在价格管制逐步取消期间完成了上游多方准入、中游运输分离、二级市场形成、用户择优选择等发展过程。在这些发展过程中,美国还有一个完善的良好的市场监管机制,即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的监管。美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超过210个,全国48个州内任意产地的天然气可输送至任意消费地点,在美国最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HenryHub参与交易的主体交易商超过200家。一个是管道系统的数量,一个是主体交易商的数量,这两个数字我们与之比较差距太大。我国有些官员学者口口声声说学习美国天然气市场化的经验,这些发展经历没有完成,不具备这样的市场化条件和监管环境如何去学。我们喊了多年的上游准入、中游分离仍是一句空话,仓促上阵拔苗助长所搞的市场化改革,只能是垄断寡头的单方游戏,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股东成份就可知,交易中心其实就是上游俱乐部,这样的交易竞拍价格抬不上去都难。有人为此辩解,反正迟早要走市场化路子,现在试试水何尝不可?道理是没错,但不要忘了,小孩子蹒跚学步,至少让他要学习一个正确姿势,否则长大走路麻烦就大了。姿势很重要,规矩先定好。例如竞拍是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哪供应能力是多少,差额多少,差在何时节?竞拍的高价气量与日常计划的平价气比例是多少?还有哪类用气不属于保供?村村通居民因用LNG做生活燃料和采暖燃料就成为非居民用气是否合理?在这些问题不透明的情况下或者说规矩没有立好的情况下,由上游垄断企业独自做出的竞拍行为本身就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去甚远。如此改革只能是将中国天然气发展引入岐途,只能葬送煤改气为主的治理大气污染的环保大业。

依靠竞价解决供需矛盾是一个值得推敲的命题,假定用户家家都愿意出高价购买,不够还是不够,解决了什么供需矛盾?增加开采量和引进量是唯一措施,实在紧张之时有序中断一些用户供气,确保居民生活和采暖燃料是应急措施。

交易中心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是要利润的,不能不关切的是国内第一个天然气交易所,除上述的上游做股东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股东新华社,党的喉舌机关职责之一是舆论监督,如此堂而皇之当上中介机构的老板,不知在社会责任和部门利益之间如何兼顾。还有中国成立天然气交易中心的目标是否定的太低或者太狭隘了,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世界LNG贸易正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国已经是一个LNG采购大国,有人建议成立亚太天然气交易中心也不无道理。瞄准全球天然气交易市场,为中国创造公平公正的天然气竞争国际环境,争取LNG定价权,这才是为国为民做的一件实事,整天盯着国内炒,多少有些窝里斗的味道。

天然气是烧的不是炒的

一位领袖说过“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借用这句话更有理由说:“天然气是烧的,不是炒的”,在当下中国的天然气发展现实状况下、居民家庭收入有限、企业仍未复苏的经济形势下以及雾霾严重的环境状况下,这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说将天然气培育成主体能源之一,主要是指在燃料领域,更确切地说煤改气领域是首推。天然气应是平民燃料,不是贵族燃料,谁出价高给谁用的逻辑形成的局面是有钱烧气,无钱停产,有钱取暖,无钱挨冻。这样下去农村煤改气回潮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燃料成本造成企业倒闭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政府治理雾霾和发展经济的宏图是不能实现的。天然气是公共产品,不是私人产品(如化妆品)。

纵览美国天然气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尚未完成上游多方准入,中游运输分离的现实下,需要一个政府定价阶段,而政府定价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环境、经济实际情况,当下必须相对低廉。一些学者提倡学美国的市场化道路,怎么不比比美国的天然气价格(2017年IEA预测,百万英热单位3.43美元,折合人民币每方0.75元)。

我国的市场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目前暂时达不到共同富裕,至少应该做到“共同温暖”吧。以冬季保供为由,反而可能使乡镇居民因天然气价格高挨冻,这是对竞价策略的讽刺。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用在天然气的供需关系再合适不过,望政府官员,天然气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人士共勉。(本文允许转载,但不得修改或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