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水电

旗下栏目: 火电 核电 水电 热电 智能电网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向着光明 勇往直前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25
摘要:绿树掩映中,“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几个大字鲜红亮眼。这里是昆明市石龙坝水电站。
水电站

绿树掩映中,“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几个大字鲜红亮眼。这里是昆明市石龙坝水电站。

“欢迎参观,请随我来。”走进石龙坝水电站博物馆大门,一个由两层木楼围合而成的四合院映入眼帘,木窗镂空,屋檐飞展。在石龙坝发电厂政治工作部主任刘德鹏的讲述下,石龙坝水电站所彰显的民族大义、自强精神和爱国情怀渐渐清晰起来——

时光追溯到110年前。1908年,通过中法战争获得滇越铁路修建权的法国人,妄图以为火车供电为借口,在石龙坝修建水电站以控制云南电力资源。在官府无力出资的情况下,云南政商两界毅然携手,决定以股份制创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灯公司。“螳螂川曾是滇池唯一的出滇河道,从滇池出口到大约17公里处的平地哨一段,河道平缓。平地哨以下,尤其是从滚龙坝到石龙坝一段,坡陡流急,落差集中。石龙坝水电站就是以滇池为天然调节水库,利用该段30多米的集中落差而建成。”刘德鹏介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云南电力工业的起步涌动着振兴民族工业、反抗列强侵略的家国情怀。1910年3月1日,云南商办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诞生,成为中国最早由民间集资兴办的水电股份公司,也是云南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1910年8月21日,石龙坝水电站工程鸣炮开工。一时间,开山挖河,凿石建桥,人背马驮……来自全省各地的人们用原始工具进行着“蚂蚁搬家”,以每天100米的速度向石龙坝水电站运送发电设备。当时没有公路汽车,没有吊装机械,只能将庞大的机器拆散,靠人工搬到滇池边装船,过了滇池又靠人工一步步往前挪。

历经千辛万苦,1912年5月28日,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终于建成,两台德国西门子公司发电机组和奥地利伏依特公司水轮机转动起来,并通过23千伏输电线,将电力输送到昆明各地。当天,耀龙电力公司在昆明翠湖等地悬挂了2000多只白炽灯泡,昆明夜空第一次被电灯照亮。

“这里是第一车间,是最早建设的机房。”葱茏树林旁,曲径通幽处,是一栋石墙瓦顶、拱形窗的建筑。走进一看,一台发电机组泛着青铜色光芒。刘德鹏介绍,这是最早引进的第一台24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百年沧桑,见证着云南人民不畏列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

资料显示,当石龙坝水电站第一次把先进工业技术引到红土地上的同时,1927年4月,中共云南省第一个地下企业党支部也在石龙坝秘密成立。红色的火种,促成了“新盟会”“工盟会”“读书会”“歌咏队”“护厂委员会”的成立,石龙坝水电站从此走进了中华民族求生存的光荣历史。抗战期间,日本对昆明进行惨无人道的大轰炸,1940年12月16日上午,7架日机10分钟内向电站投弹9枚。当时,人员受伤、车间受损,然而,工人仍坚守岗位,发电机组仍持续运转,以保证抗战机要部门的用电。

1943年5月,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石龙坝水电站承担着昆明地区机场、军队、机关、学校、警报、军工厂等重要单位的供电任务。为了提高供电能力,在无法采购水轮发电机组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将废弃的机组重新修复,建成第三车间。3个车间总装机容量2920千瓦,使石龙坝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向着光明,勇往直前。106年过去了,昆明供电局成立也已有半个多世纪,昆明电网走过了从高压到超高压,到远距离、大容量的发展历程,形成以昆明主城区为中心的500千伏“口”字形环网和220千伏双环网,是云南电网“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

“如今在祖国江河之上,大小水力发电站星罗棋布,石龙坝水电站的发电量已微不足道,但它的历史地位和精神意义却无可替代。”刘德鹏的解说总是恰到好处,真情流露。“讲解得多了,都铭记于心了。”石龙坝水电站在岗职工有39人,像刘德鹏这样的“免费兼职”很多,不少电力工人经常是放下手里的活,穿着工作服就当起了“讲解员”。刘德鹏说,石龙坝水电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团队前来参观。电站提出,在努力抓住来水多发电、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中国水电历史文化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承担起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