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油气,石油 欧佩克已经从国际原油价格的制定者转变成为国际期货市场原油价格的接受者。 6月22日,在沙特竭尽所能说服其主要竞争对手伊朗进行合作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终于艰难达成增产协议。这一过程正如2016年达成减产协议一样,充满了其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巨大分歧和争议,以及在成员国内部不平衡的减产份额。在欧佩克公布达成增产协议之后,世界石油市场做出了相反的解读,原油价格不跌反升,当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50美元/桶,报收于75.55美元/桶,上升3.4%;WTI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04美元/桶,报收于68.58美元/桶,上升4.6%。 对于欧佩克达成增产协议之后,国际主要原油期货价格出现的大幅度上涨,市场普遍解读为所达成的增产协议没有提出明确的增产目标,实际增产幅度可能在60万桶/日至80万桶/日,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00万桶/日的增产幅度。再加之美国近期宣布了对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伊朗和委内瑞拉逐步升级的制裁,严重打击了交易者对世界石油市场稳定供应的预期,导致市场总体上认为欧佩克达成的增产目标在现实中较难达成,市场供求状况短期内难以转变,依然保持供应紧张局面。除此之外,此次欧佩克最终达产增产协议的大背景包括了伊朗和美国两大因素。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指责欧佩克执行的限产协议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公开呼吁欧佩克增产100万桶/日以上,并使诸多业内人士对特朗普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困惑。另一方面,伊朗基本没有受到目前欧佩克限产协议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由于奥巴马时期致力于达成的六国伊核协议,使伊朗成了欧佩克限产保价的受益者。而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提出将对伊朗实施最高、最严厉制裁之后,则意味伊朗的石油工业将遭受到打击,使增产协议的实际效果打折扣。在这样的时间点上,维持现有较高的油价将最符合伊朗的利益,使伊朗能够利用在美国真正实施制裁之前时间尽可能多地出口原油。这也是欧佩克在此次会议期间面临来自伊朗坚决反对的重大原因所在。 事实上,欧佩克在WTI和布伦特等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发展之后,欧佩克就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定价权和关键影响力。欧佩克是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组织出现的,其成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协调各成员国的石油产业政策、商定原油产量和原油价格,通过公布一揽子油价的方式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运行。但是,随着原油期货市场的设立和发展,国际原油价格的定价权已经逐渐被期货市场所取代。同时,加之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之后,美国在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时期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或国家的货币政策呈现出了连续的宽松,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参与原油期货市场交易,并依靠其巨大的资金规模和成本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原油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渐渐超过了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的商业交易者,原油期货市场的金融属性凸显。这导致原油期货市场最终与原油现货市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但期货价格却成为了现货市场的定价基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油期货市场更多地受到了交易者预期和交易者情绪的影响。其中,交易者预期中最主要的包括对原油供给和需求的预期,以及对货币政策变化的预期,近年来又逐渐加入了对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等国际重要原油库存数据变化的预期。一旦现实发生的状况或官方公布的数据与交易者的普遍预期发生较大差异,市场将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激烈反映,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市场表现。此次,欧佩克达成增产协议后价格不降反升,就是预期因素在发挥作用。当然,从交易的角度看,也可以看作前期的交易价格已经反映了市场的普遍预期,而一旦现实与预期发生差异,市场交易者将做出调整,这难免出现市场矫枉过正。交易者情绪则是在交易者之间不断传染的一种对市场变化总体感受的汇总。这就像庞氏骗局中所产生的传染一样,最终将对市场的健康运行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公司或其他机构虽然参与原油期货市场的交易,但在整个原油期货市场中,其影响力相对不大,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运行的轨迹和最终形成的价格。 除了对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因素之外,欧佩克各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面临着逐渐分化的风险,对达成增产或减产协议的难度越来越大。向国际石油市场出口原油所获取的石油收益,是欧佩克产油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来源。随着油价的变化,欧佩克国家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由2012年的盈余5111.8亿美元,到2015年发生亏损970.7亿美元,2016年油价虽有回升,但当年依然亏损361.8亿美元,2017年转为盈余764亿美元也仅是2012年的14.95%。各成员国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国际收支压力,宏观经济状况恶化,货币相继贬值,以及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等因素,导致了对石油利益的不同诉求,并经常在欧佩克会议上得以展现。比如,沙特是欧佩克第一大产油国,为了发挥和保持在欧佩克的影响力,不得不经常做出妥协,成为欧佩克产量的调节阀,以尽可能促使欧佩克能够达成关键性协议。同时,沙特又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盟友,在欧佩克议题设置和会议讨论、最终协议等方面,有时也不得不考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伊朗和委内瑞拉与美国政治关系持续紧张,美国不断强化针对这两个国家石油工业实施制裁,这也导致其必然基于现实需求在欧佩克内部争取最多、最大的利益,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和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而至于安哥拉、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等国家则经济实力羸弱,更加易于受到原油价格变化的制约和影响。欧佩克内部主要成员国的利益诉求渐趋分化,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对原油价格承受力显著不同,这都增加了欧佩克形成统一决策、达成统一协议的难度。也就是说,只有在市场最为恶化的情况下,欧佩克才有可能形成一致的共识,达成一致协议。 此外,欧佩克的国际石油市场份额也大不如前。按照欧佩克公布的数据,虽然从原油储量的角度看,欧佩克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由1960年成立时的71.7%上升到了2017年的79.8%,储量增长较为稳定。但从原油产量的角度看,2017年欧佩克原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为43.53%,与1960年的39.47%比较,仅上升了4.06个百分点;与最高时1973年的54.15%则下降了10.62个百分点,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基本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国际原油出口的角度看,1980年欧佩克原油出口占世界原油出口的比例为68.21%,2017年为55.55%,下降了12.66个百分点;从近年情况看,2017年占比较出现下降拐点时2012年的61.36%下降5.81个百分点,且呈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国多元化格局的变化引起了欧佩克份额的下降,必然导致其影响力下降。 总之,欧佩克虽然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重要组织依然存在,但是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油供应国和出口国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再加之世界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以及欧佩克成员国利益诉求的分散化,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下降。同时,伴随着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携其资金优势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金融属性凸显,影响期货市场价格的因素与市场预期和情绪、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等高度相关,渐渐使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分离为两个不同的市场,而欧佩克除了能够影响基础的原油供需因素外,无力对美国的货币政策、投机性交易者的进出和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深度、市场预期及情绪变化等其他因素产生足够影响。随着这些国际原油价格形成因素和环境的变化,欧佩克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国际原油市场的重大影响能力,已经从国际原油价格的制定者转变成为国际期货市场原油价格的接受者。 (作者为能源战略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