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油价,小幅上涨 2018年预期油价小幅上涨,石油生产企业继续实现稳定利润增长。油服行业依赖产业链上游勘探开采资本支出,经营上相对被动。油服企业应积极寻求上游产业链资源,进行业务拓展。终端石化产品市场较为景气,整体来看炼油行业处于高盈利区间内。未来新投建的炼厂需要适应市场要求,一体化程度更高。随着国内加油站竞争加剧,提升非油业务收入、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将是储运销售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体化公司勘探与生产板块盈利逐步改善,炼油化工业务板块保持高盈利,整体利润有望稳中有升。 石油生产持续向好 油服行业业绩承压 石油生产企业位于石油石化产业链上游,受到油价波动的直接影响,价格—利润弹性较大。2014年下半年,油价高位跳水后持续低位震荡,石油生产企业首先受影响,进入寒冬期。自2016年12月欧佩克国家达成近期首个减产协议以来,油价出现反弹趋势,徘徊在55美元/桶左右。2017年5月至6月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整体回升趋势不改,年底已经突破60美元/桶。2017年11月,沙特与俄罗斯继续加强冻产协议,供需格局进一步改善,预计国际油价上行趋势仍将保持。 在油价回暖利好因素的驱动下,石油生产企业业绩有望持续向好发展。2015年和2016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主营业务利润大幅下跌,但从2017年开始,其业绩表现复苏势头强劲,西方石油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净利润均成倍增加,分别从一季度的6亿美元和1亿美元增长到三季度的18亿美元和8亿美元。 受一体化公司控制资本支出的影响,油服行业开工钻机数持续低迷,业绩承压。油气服务行业独立性相对较差,其业绩依托于产业链上游的勘探、开发、生产领域,随着油价回暖、上游油气生产行业的逐步复苏,油服行业业绩渐有起色。但由于一体化公司资本支出收紧,国际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从329亿美元下降到161亿美元,雪佛龙公司、BP公司、康菲公司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油服企业新增钻机数持续低迷,美国开工钻机数在2017年环比持续下降,压缩了其盈利空间,因此整体上依然表现不佳。 不过,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市值736亿美元)成功抵挡住低油价冲击,即使在低谷期的2014年和2015年依然能够保持54亿美元和21亿美元的净利润,虽然2016年出现亏损,但2017年很快扭转局面,保持盈利水平,三季度实现主营利润30亿美元。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服务点遍布全球的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得益于其油气生产板块业务的支撑。 炼化行业走出阴霾 优势企业整合布局 油价中位震荡,稳定炼化行业成本支出,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联动,助力部分炼化企业走出阴霾。炼化行业在整个石油石化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其生产成本受到原油价格影响,营业收入受到成品油价格影响。随着2018年油价回暖,炼化企业成本会略有上升,但与此同时,在“10天+50元”的调价机制下,我国成品油价格基本实现与国际油价联动,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因而炼化企业的营业收入端亦会出现回升,这将有助于一些规模较大、管理精细的炼化企业走出低谷期。 炼化行业产能过剩制约行业发展,但部分优势企业开始整合产业布局。目前,国内炼油产能过剩情况加剧,2016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为3.15亿吨,合理配置的产能应为6.1亿吨(按照80%的开工率和65%的成品油获得率计算),而2016年实际产能为7.2亿吨,过剩1.1亿吨,这严重限制了炼化行业的优化升级。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由一些大型企业的牵头,炼化行业有望进一步整合,提升供给质量,优化行业结构。 国家稳步放开油权,大型炼化民企整合有利于增强行业竞争力。“上游供给畅通”对于炼化企业的业绩和转型至关重要。2015年发改委允许地方炼厂在淘汰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基础上使用进口原油,商务部数据显示,计划2018年原油非国营进口量1.4242亿吨,第一批为1.2亿吨,32家地方炼厂获批9045万吨,占总额的75%。油权的放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炼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其结构升级。此外,炼化企业对原料和成品油的价格弹性大,那些规模小、一体化程度低的企业极易受到油价冲击。国外的炼化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逐渐向一体化企业过渡,因而在国际上纯粹的炼化大型企业十分鲜见。在油权逐步放开的趋势下,国内一些大型炼化民企自发整合,将有望增强行业竞争力、优化产能。例如,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炼化集团“山东地炼集团”,旗下整合了39家中小型炼厂,2017年合计产能1.3356亿吨,其中“东明石化”“垦利石化”等都已获得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的配额。这样的整合不仅强化了上游供给优势,也加强了规模优势和加工优势,使其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 储运销售运营灵活 应对低油价优势大 储运销售企业运营机动灵活,利于应对油价震荡。储运销售企业无论是在中国或美国,其规模相比其他子行业较小,国际油价震荡时调整销售情况较容易。因此,储运销售企业对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并不十分敏感。以我国的泰山石油、广聚能源和美国的太阳石油、麦格里基础设施公司为代表,受益于成品油需求稳定,油价波动对销量影响不大,2017年储运销售公司业绩稳中有升。 从中国和美国成品油销售量来看,2010年以来,无论国际油价如何变化,成品油的消费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美国2013年至2016年的石油消费量都保持上升趋势。2017年国际油价逐步回温,成品油的消费情况应保持正常水平。我国石油消费的情况相对更为稳定,因为对成品油存在的刚性需求,油价变化对于成品油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从销售加油站的数量来看,中国加油站的总数在2014年油价大跌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油价震荡和回暖时期,加油站的数量也保持稳中有增。由于美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关系密切,其终端加油站数量在2014年国际油价大跌时确实有较为明显的下跌趋势,但在油价不断回暖的过程中也逐步出现了数量回升的情况。2017年油价逐步恢复60美元/桶左右,加油站的数量与上一年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很快恢复稳定水平。美国大部分加油站均为民营企业,油价上升或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产业末端的小企业承担,石油需求量保持一定水平时大部分加油站保持正常运营,其数量均会保持正常水平。 对于销售企业来说,成品油的产量保持上升趋势,主要终端销售的加油站数量也保持上升趋势,所以油价变化对于储运销售的企业影响小于其他产业。并且这些企业体量小,调整运营模式或及时止损的难度相对较低。总之,储运销售企业的灵活性较高,在油价处于低位时有较大优势,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体化企业资产大 规模效应突出显著 一体化企业规模效应突显,产业链业务管理调整能力强,中低油价下确保利润稳定。面对低油价,一些一体化企业会战略性选择减少石油生产和勘探产业的投资,减少油气服务支出,或者增加炼化的投资,以低成本生产成品油,以保证企业的正常收益。而在高油价时,一体化企业可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上游利润较高的产业。同时,一体化企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业务,在面对油价震荡时可以实时调整业务分配。 面对油价震荡时,企业战略主要有两类。第一是将上游投资重点放在了液化天然气(LNG)领域的勘探开发上,以替代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销售获得利润,而油价恢复时再继续进行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例如,在2016年国际油价表现出持续上涨态势时,雪佛龙对于LNG项目的投资缩减了16.4%,转而投入下游的项目中,企业2015年相比2016年下游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为7.7%。第二是调整产业链整体的投资。2015年,埃克森美孚在上游的投资完全转移到了下游,上游投资收益相比2014年减少了74.2%,下游的投资收益却上涨了115.3%。 除此之外,更多国际大企业对各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以应对可能的油价波动。在生产勘探领域,重视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天然气作为石油的替代资源,很多企业将投资石油和天然气按比例形成了投资组合,以保证油价波动时仍然可以为石油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勘探开发区域缩小化,因为大面积的勘探区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却不能保证更多收益,尤其是在油价震荡时更应注意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不断推进技术发展,只有生产成本降低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油价变化。例如,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能够以不到10美元的成本生产一桶油,美国企业生产一桶油的平均成本大约为36美元,相比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受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也小于我国石油企业。在炼化和销售业务上,重点与航空、汽车企业合作,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保证市场中稳定的成品油需求。面对高油价时,只要保证大部分正常的石油需求就不会对企业中下游业务的业绩造成大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或是美国的一体化企业,普遍都是石油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但资产量大、承压能力强,而且相对于其他细分产业的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勘探或炼化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产业链比较完整,可以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方向。在油价处于高位时能够重点发展石油生产和勘探业务;在油价较低时可以利用炼化成本低而调整业务方向。总之,一体化企业在石油行业中优势非常明显,这得益于大企业的资金量充足和生产的规模优势,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企业具备调整产业链结构、明确不同油价下重点发展产业的能力。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原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