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清洁能源

旗下栏目: 减排/服务 环境保护 低碳/循环 清洁能源

科技赋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企业负责人谈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23
摘要:杨长利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
杨长利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能源革命指明了方向,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积极发展以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新增在运核电机组20台,国内新能源在运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
 
中广核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广核研发培育的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批量化建设,并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通过上述认证、审查,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向传统核电强国输出核电品牌的技术能力。中广核还形成了以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攻关成果,并实现了相关成果的落地应用。中广核充分融入国家区域创新布局,积极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建设“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在长三角建设“长三角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打造创新高地。
 
中广核作为建设能源强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坚持用科技赋能产业,向科技要效益、靠科技促发展,以科技创新成果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原始创新。中广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高水平建设好“南方中心”“长三角中心”两大区域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夯实原始创新基础;紧密围绕世界核能科技前沿,积极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加快打造以“华龙一号”、小型压水堆、先进堆型为主体的型谱化产品体系,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核能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发挥央企践行“双碳”战略示范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化运维领先工程、海风先进技术集成工程,推进光热自主创新,服务“沙戈荒”大基地开发;加快可再生能源前瞻技术研究,面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和项目示范。
 
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中广核落实国务院支持科技创新的一揽子政策和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见实效。中广核坚持项目牵引,优化配套机制,实施科技战略专项“项目制、团队式”运作,公开竞聘遴选项目总指挥,签署合约书,并给予团队组建、资源调配、考核分配、技术路线决策的充分权利;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效能,集团总部减少不必要或不增值的相关管理环节,为科研人员减负;出台政策鼓励成果应用,集团总部制定对成员公司首台套应用的考核激励和豁免政策,解决应用落地的后顾之忧,打通了从“攻出来”到“用起来”的通道,对产业链企业形成了激励带动作用,体现了央企的责任担当。
 
三是构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夯实科研创新基础。中广核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目标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配齐建强科研组织和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化科研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和激励机制。实施科技创新“聚才”工程,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科技人才,切实有效发挥首席专家作用,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打造新兴产业拳头产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踏上新征程,中广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创新发展战略,为增强国家能源领域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