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高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任务。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工作意义重大。能源行业要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为契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基础。 一、应对挑战,把准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地缘风险加剧,全球化进程受阻,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为我们敲响能源安全的警钟。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能源消费需求大,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这是能源行业面临的最大国情。同时,我国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能源系统,能源电力供应处于总体平衡,但特殊时段局部供应偏紧的情况仍然存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系统后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2020年冬季,我国湖南、浙江多地出现用电紧张情况。2021年夏秋之交,东北区域实施有序用电。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受极端天气影响,电力供需矛盾加剧,引发社会多方关注。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能源行业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创新思维、系统施策,妥善化解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确保能源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 二、主动作为,释放推动经济提速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各行业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协力推动经济运行企稳提速、持续向好。我国能源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电力总装机已突破25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超过7.2亿千瓦,此外水电、储能、在建核电装机均居世界首位,建成油气长输管道、特高压输电等能源重大通道,形成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能源网络。拥有全球体系最完备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是世界最重要的风机、光伏组件供应地。能源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诸多能源领域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立足自身优势,能源行业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有效发挥带动作用。聚焦“先立后破”,存量和增量叠加发力,保持能源行业发展增速。加快推动西部“沙戈荒”和东部深远海新能源的建设,扎实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开发,在氢能、储能等创新型能源上先行先试。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逐年关闭一定规模的落后煤电机组,通过腾笼换鸟为新能源发展留出空间。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存量资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全生命周期清洁利用。 二是加大能源科技研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在新能源、CCUS、绿氢、储能、可燃冰、热泵等领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推动低碳、节能、环保等领域产生引领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颠覆性原创成果,加速推动重大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实施步伐。推进数字技术与新型能源技术深度融合,着力在能源数字经济、智慧能源建设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三是加大能源协同发展力度,形成共促发展合力。协同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战略部署,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带动西部开发,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依托新能源项目同步开发现代农牧业基地,开发渔光、农光互补项目,推动农牧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煤电耦合生物质、固废燃烧,协同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化解矛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受到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很大挑战。党中央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体到能源行业,对内关键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立健全各领域、各层次市场协同运行、融合发展、规范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完善能源价格确定机制,有效发挥价格导向作用,清理能源电力行业不必要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外部投资,促进能源治理水平提升。发挥好我们在能源科技研发、工程设计、基础建设、设备制造、项目运营、人员培训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巩固传统的境外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拓展在新能源、创新型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建设,深度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不断增强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 2023年将是疫情过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关键一年。能源行业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以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为主战场,当好主力军、压舱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能源支撑,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