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学术顾问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从能源行业角度,应如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时代特征与使命? 能源行业在现代化中的使命 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特征可以说都是和能源行业有所关联的。不管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里面都离不开能源行业的参与和支持。经济发展肯定需要有各种物质的保障,而能源是一个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环保方面也少不了能源行业的参与。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全球都在推进能源转型,目前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跟不上的问题。总的来看,人类的能源利用目标越来越明确,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地用非化石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这个转换时间大概是二三十年,应该说要完成这么大的一个转化,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党的二十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美丽”一词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取得重大成果,那么能源转型就等于有了一个实际指标。而且作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肯定要起带头作用。 要实现两大目标,并且能源体系要建成一个低碳、高效的节约型清洁能源体系,以支持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这个挑战还是非常大的,必须看定了目标现在就做起。 除了助力中国实现现代化,能源系统本身也要现代化。这里所谓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要发挥作用,而且要绿色低碳化,也就是要建立新型能源体系。这个能源体系下不仅能源结构要有重大变化,能源技术要有重大变化,能源消费模式也要有重大变化,同时相应的价格投资,金融、标准考核等等这些体系也要进行相应改革,形成一个完善正常运行的、能够进行良性循环的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转型理念仍需统一 在能源发展目标上应该说当前已经比较明确了,但在具体的转型发展认识上还不太统一。比如,关于以后能不能完全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各个行业尤其是传统能源行业因为自身发展关系,对于未来的能源转换还是有点不太适应,需要继续统一认识。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0%,石油占18.5%,天然气占8.9%,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占16.6%。与2012年相比,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4.2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现在中国能源结构仍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以煤为主,以后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肯定是会下降的,但是不是未来百分之八十几的能源都会变成非化石能源,还需要观察。我认为目前关于具体数值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肯定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降低化石能源的比例,破除一些政策障碍。 比如,当前我们的电力系统是以火电为主,以后的电力系统要去适应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的发展,这里就需要大量的改革,而且这些问题不能完全靠市场自由去竞争。 此外,我认为,在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一次电力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用传统火电为新能源发电作为支撑仅仅是一个过渡过程,要加快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自身的稳定、可靠、安全运行问题,而目前电力系统的安全技术概念、技术结构、运行方式都要进行系统的创新和改造、重构。 在能源转型方面,西方国家比我们进行得要早一点,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并不多。首先,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原来的工业化框架,我们的几大特征也和原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所区别。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靠剥削别人,是有掠夺性的,而我们要和平发展。再次,在环保方面,包括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不一定要等着西方走到前头,然后我们再去学习。西方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他们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从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的转变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等着别人走过了再去走,不能永远是一个跟随者。 有些人认为,欧洲能源危机是因为低碳化过程过快,我认为恰恰是低碳化不够快,低碳化要真的快,就不会受到这种制约。当然,我们说进行能源转型也不是说马上就不用煤了,而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双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这个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做到能源保供和合理的能源平衡,关键是要节约优先,同时,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发展基础上逐渐替代传统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