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能源项目

旗下栏目: 专家 法律法规 能源项目 知识

能源与数字化转型双重挑战下 工业企业如何突围

文章来源:财经网                   发布时间:2019-11-05
摘要:能源与数字化转型双重挑战下 工业企业如何突围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内外部压力。而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正是转变经济发能源建设 能源建设
转型,数字化,工业企业,能源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内外部压力。而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场。公开数据显示,到2024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将超过4.5万亿元。
  国家能源局数据指出,201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6.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球一半。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主导力量。能源转型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一时间,能源和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工业升级的关键词。全面推行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现代先进制造业新的发展方向。挑战也是机遇。能源转型和工业升级的双挑战对于企业而言,也将会是难得的市场蓝海,引得各制造企业纷纷布局,希望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领先者。

  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施耐德电气,是家居、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能源管理与自动化技术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企业,有着180余年的光辉历程。在接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施耐德电气通过不懈努力、专业技术以及与收购业务的优势结合,进行着无处不在的创新。

  施耐德电气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优秀商业案例和缩影。

  凭借在能效管理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丰富行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及对于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深刻洞察,施耐德电气于2019年上海工博会期间举办了以“绿色+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千人峰会,并在会上正式推出“绿色智能制造”理念。

  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因此,就传统制造业领域而言,“绿色智能制造”可以说为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峰会现场,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接受了《财经》专访。他认为,不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绿色智能制造,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融合、跨界,构建开放生态圈,促进彼此更好的创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首倡绿色智能制造,抓住时代新机遇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传统工业制造业转型的趋势。

  施耐德电气所提出“绿色智能制造”理念,并不是单纯的概念创新。一直以来,如何做好智能制造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痛点所在,认为走绿色智能制造之路,必然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难以持续。

  对此,尹正认为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首先,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工业生产需要为地球减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绿色与智能的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施耐德电气所倡导的“绿色智能制造”理念会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设计、制造、供应链、服务乃至回收,每一阶段都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作为行业内首次提出这一理念的施耐德电气本身而言,不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切实成为 “绿色智能制造”的践行者。尹正表示,一方面,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将世界领先的能源、自动化、软件及服务以及数字化技术融合于整体解决方案中,进而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和行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23家制造工厂,将这一理念进行实际应用。另外还有3家研发中心,其中设立于西安的研发中心是全球低压成套设备设计中心和全球绿色节能设计中心。

  绿色智能制造理念的提出以及实际应用,可以说为百年老店施耐德电气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一方面这抓住了中国能源转型和制造业升级的时代机遇和关键时刻,将为行业发展、企业转型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这也让它在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领跑者。

  但是,整个行业实现绿色智能制造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对施耐德电气而言,如何利用其优势,助力企业与行业发展,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施耐德电气的战略智慧和实力。

  构建开放生态圈,坚持合作共赢

  从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上,施耐德电气从最早做钢铁,到转为电力设备,此后致力于能效管理和自动化,如今又在引领整个行业数字化的变革。在尹正看来,因为整个世界的快速变化,需要企业有持续的自我改革、自我创新的基因。而自我改革和自我创新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企业是否有一个包容的文化,与众多合伙伙伴构建“朋友圈”和生态链,最终作用于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让决策者可以贴近市场脉搏,快速地决策,使得企业制定出更好的战略。

  与此同时,就中国市场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全新的商业环境逐渐形成。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市场格局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商业环境,合作共赢、既竞争又合作,才是目前企业生存的最佳选择。

  对此,尹正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进行说明。“过去,我是太阳,你是地球,你围着我转。现在也可以你是太阳,我是地球,我也可以围绕你转。彼此之间更加开放、包容。”

  长久以来,施耐德电气不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此次提出的绿色智能制造,一直强调以人为中心,构建开放生态圈。

  “通过融合、跨界,促进彼此更好的创新,最终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于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EcoStruxure,是施耐德电气研发的基于物联网、即插即用、开放式且具有互操作性的架构与平台,旨在推动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基础设施四大终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已汇集2万余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65万余家服务提供商和合作伙伴,部署站点超50万个。在此开放平台上,施耐德电气助力各行各业尽享数字化收益。

  在9月“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携手20多家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共同探寻绿色智能制造发展之路。

  尹正指出,这一生态圈包含两层结构。内圈是中国的各行各业,强调IT对OT的赋能。外圈是施耐德电气的20余家合作伙伴,与施耐德电气一起进行联合创新。“如果形象化来比喻这一架构,有躯干,有神经网络,还有大脑。”

  在尹正看来,施耐德电气能够搭建起这一前瞻性的生态圈体系,并让众多合作伙伴自愿加入,是因为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施耐德电气有EcoStruxure这一非常开放的架构,可以融合更多互联互通的产品、更专业的边缘控制软件、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顾问服务。其次,施耐德电气有着180多年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经验,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实现IT与OT的结合。第三,施耐德电气几十年来坚持合作共赢,搭建生态圈,至今已有上万家合作伙伴。第四,坚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与绿色智能制造相结合。

  尽管施耐德电气是行业中绿色智能制造理念的首倡者,并凭借其独特优势,让众多企业达成共识,加入开放生态圈,但是尹正指出,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不可替代的。“整个世界是非常动态的,如果施耐德电气创新以及自我革新的速度,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客户才会更愿意选择我们。”

  因此,相较于扮演一个行业好医生的角色而言,施耐德电气更希望与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共同进步,从而实现整个行业不断向上的正循环,走上“更健康”的道路。

  挑战越大、机遇越大

  作为一家国际型跨国公司,应时而变的转型以及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使施耐德电气不断适应大时代与小环境带来的一次次冲击和挑战,成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同时也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优秀商业案例和缩影。

  但是,当下的市场环境于任何一家巨头企业而言都并不轻松,挑战无处不在。

  在国际市场上,与施耐德电气齐名的多家电气巨头均拥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沉淀。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这些国际巨头也都调整战略发展方向,进行激烈竞争。而在国内市场,施耐德电气也面临着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以及众多本土化电气企业穷追猛打的强劲攻势,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面对此境遇,尹正坦言,确实会有很多阵痛。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生不逢时,反而认为正当其时。

  “改革开放对于早期跨国公司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尽管当下面临工业升级和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但挑战越大、机遇越大。”而且他认为中国可能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地方,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可以更好的“练兵”,而施耐德电气基因中具备的包容文化与其契合,施耐德电气也在内部时常讨论如何把在中国的创新文化带到全球去。

  另外,他认为,整个世界不断进行周期性变化,且节奏越来越快,因此,新旧事物之间必然有矛盾需要磨合,过去仅凭经验进行企业管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必须掌握新技术,进行跨界与合作,分享合作成果和经验,也最终促使自身更好的创新,形成经验成果反哺的正向过程。

  由此,对施耐德电气以及尹正而言,挑战所带来的阵痛与压力,反过来也是促使其进步的动力。未来,施耐德电气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而作为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的尹正,则希望做一个“承上启下的再创业型的守业者”,对于未来,他信心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