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五大功能 今年4月24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一周年。他称赞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总书记对三峡工程的高度评价时时鼓舞和鞭策着我们。
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当今世界综合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作为国之重器,其重要内涵之一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功能,安全运行16年来得到全面、充分发挥,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已经为共和国的繁荣强盛作出重要贡献,并将持续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仅对三峡工程的五大功能作简要阐述。
防洪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着我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然而,长江也是一条洪水泛滥、灾害频发的河流。据各类史书记载,自公元前185年以来发生大洪水214次,平均每十年一次。1870年的特大洪水,灾情之严重,损失之巨,范围之广,为数百年所罕见。20世纪的1931年大洪水,因灾死亡14.5万人;1935年大洪水,因灾死亡14.2万人;1954年大洪水,百万军民奋战百天,因灾死亡3.3万人,武昌、汉口被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车。1998年大洪水,洪峰次数多,洪峰水位高,持续时间长;800万军民上大堤“严防死守”,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因灾死亡132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660 亿元。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上起湖北省枝城,下至湖南省城陵矶),洪水期已成为“地上悬河”,威胁着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两岸城镇、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的安全,成为我们国家的心腹大患。
从防洪的角度看,三峡工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恰位于长江峡谷区的末端,使其能有效扼住上游洪水的“咽喉”,能直接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67%。其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时,拥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其防洪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可有效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遇超过“百年一遇”至“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可避免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发生毁灭性灾害。可使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为提高,防洪格局和形势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0年7月20日,三峡工程遭遇70000立方米/秒洪峰,经过三峡工程科学调度,滞蓄30000立方米/秒,下泄40000立方米/秒,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安然无恙。2012年7月24日,三峡工程又遭遇71200立方米/秒洪峰,滞蓄28200立方米/秒,下泄43000立方米/秒,再一次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安然无恙,均避免了数百万军民上大堤严防死守。截至2018年汛后,三峡工程对大于或等于5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已累计“削峰滞洪”47次,共滞蓄洪水1459亿立方米。凸显了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二是如遇汉江发生洪水、或者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发生洪水,三峡工程可实行错峰调度,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2017年7月上旬, 湖南省湘江发生暴雨洪水,长沙、洞庭湖区、武汉水位陡涨。三峡水库入库流量2800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削减至8000立方米/秒,使中下游水位显著下降,有效缓解了长沙、武汉等地严峻的防洪压力。
三是每年汛期可有效减少进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改善湖区生态,延长洞庭湖寿命;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为分蓄洪区内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增加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四是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虽然不能给三峡工程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其社会效益十分可观。1998年长江中下游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0亿元,如果能够防御一场类似1998年的大洪水,就等于赚回了75%的三峡工程总投资。
要解决好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在充分发挥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诸如持续加强堤防巡查和建设,在干支流广大地区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在支流上兴建水库,加强分蓄洪区建设和管理,建立防洪基金、实行防洪保险,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洪水预报准确性和延长预见期等。
发电
三峡水电站由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组成,共安装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2台,5万千瓦机组2台,装机总容量225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882亿千瓦时。其发电能力巨大,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在我国能源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峡工程的发电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三峡水电站发出的巨大电力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送往华中、华东和南方电网。直接受益的省市有,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省和上海市等8省1市,共有人口近6亿,惠及全国近半数人口。2003年7月开始发电以来,一直安全稳定运行,有效缓解了上述地区用电紧张局面。2018年创造了全年发电1016亿千瓦时的记录,成为当年全世界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到2018年底,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1.2万亿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0元GDP计算,可以支撑受电地区12万亿元GDP,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是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在全国电网互联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促进了“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各区域电网之间可以获得事故备用和负荷备用容量,可充分发挥错峰效益、水电站群补偿调节效益、以及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三是三峡水电站与葛洲坝水电站联合承担电力系统调峰、调频、事故备用任务。实际最大调峰容量达708万千瓦,改善了华中、华东、南方电网调峰容量紧张的局面,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还使电网动态调节性能得到改善,抵御事故冲击能力得到提高。
四是三峡水电站的售电收入是三峡工程的主要经济来源。
航运
长江是沟通我国东、中、西部的交通大动脉,号称“黄金水道”。三峡工程蓄水前,重庆至宜昌的川江,航行条件艰险而复杂,共有109处滩险、34处单向通行航段、12处需卷扬机绞滩“拉纤”才能通行的航段,而且不能夜航,年单向通过能力只有1000万吨,该江段“黄金水道”名不副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运行和垂直升船机试运行后,其航运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庆以下川江航道得到根本性改善。高峡平湖将滩险全部淹没,常年达到Ⅰ级航道标准,“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历史。过闸货运量高速增长,2011年首次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船闸设计水平年2030年的规划货运量。库区港口专业化、机械化和船舶标准化、大型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乌江、嘉陵江、香溪河等20余条库区支流航道向上游延伸,开启了长江上游航运新篇章。
二是长江中游浅滩河段航道得到显著改善。宜昌下游枯水期流量增加近1倍,航道水深增加,万吨级船队或5000吨级单船可由上海直达重庆,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三是航运安全性大为提高。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船舶海损事故大为减少,每年水上交通事故下降67%,重大交通事故下降94%。蓄水前巴阳峡每年都会出现的船舶搁浅在岸边的事故不再发生。
四是航运能力大幅提升。库区船舶单位千瓦拖带能力较三峡水库蓄水前提高3倍以上,平均油耗下降70%,单位运输成本下降37%,提高了水运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长江航运与长江经济带,形成了航运能力提高与运输需求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三峡工程的航运功能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得到拓展。
水资源利用
三峡工程自2010年汛后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后,具有兴利调节库容165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水资源利用功能显著发挥。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每年枯水期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三峡工程蓄水前的天然情况下,长江中下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上旬的枯水期,平均流量只有3000立方米/秒,工农业生产和沿江城镇用水十分紧张,缺水城市近60座、县城150余座。三峡水库利用巨大的调节库容“蓄丰补枯”,枯水期下泄流量一般为6000立方米/秒,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和沿江城镇用水紧张的局面。截至2018年底,三峡水库枯水期累计为下游补水1950天、2172亿立方米。
二是为长江中下游抗旱超常补水。2009年10月,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出现严重旱情,三峡水库10月至11月上旬连续加大下泄流量,有效缓解了两湖地区旱情。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秋冬春夏四季连旱,旱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自5月7日至6月10日,三峡水库为中下游抗旱补水54.7亿立方米,对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控制下泄流量,实施应急调度。2015年6月2日,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大幅削减至1万立方米/秒,有力支援了下游监利江段“东方之星”游轮救援行动。2018年汛期,在洪水间歇期开展4次船舶滞留应急调度,成功疏散因洪水流量过大而滞留的船舶838艘。
四是有利于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常运行。《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深入研究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与对策中,将论证将长江水调入汉江的可行性,以补偿汉江下游干流水量。
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既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又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认识这一问题,既要进一步发挥和拓展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又要认真采取得力措施,把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可有效避免洪水泛滥造成的大量人口伤亡。可避免成千上万人口遭遇洪水灾害,可避免数百万军民上大堤“严防死守”,避免成百上千人因抗洪抢险而牺牲生命,可缓解洪水对中下游人民的心理威胁,安全感大为增加。可避免救灾、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可有效避免洪水泛滥对灾区和分蓄洪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避免洪灾带来的疾病流行、传染病蔓延;避免铁路干线、高速公路中断或不能正常运行而使环境恶化;可有效减少钉螺随洪水传播,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三是大量减少碳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作出重大贡献。截至2018年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110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燃烧标煤3.81亿吨,相应减少碳排放2.59亿吨,二氧化碳9.50亿吨,二氧化硫1143万吨,氮氧化物571万吨,以及大量废水、废渣,还可减轻因有害气体排放而引起的酸雨危害。强大的清洁能源送往华中、华东和广东,为当地减少碳排放、治理雾霾也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三峡水库实施生态调度,助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和长江口压制咸潮。2011年至2018年,三峡水库实行了11次生态调度,利用“人造洪峰”促使四大家鱼产卵繁殖。2018年,湖北宜都断面四大家鱼繁殖总规模约13.3亿粒,为历年之最,使中游渔业资源恢复取得明显效果。2014年2月,长江口潮汐较大,咸水入侵明显,致使上海市自来水取水口氯度急剧上升;2月21日至3月2日累计为压咸补水13亿立方米,保障了上海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三峡工程论证时,生态环境专家组论证报告指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一定影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提出并落实了各项应对措施;同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应对方案。1993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得力措施,定可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为了促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实行了开发性移民方针,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由29.5%提高到5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1999年,国务院决定三峡移民政策实行“两个调整”。一是农村移民安置政策的调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55.07万农村移民中,19.62万人走出三峡库区,到沿江、沿海及全国多个省市农村安置,有效避免了陡坡种植、毁林开荒;二是工矿企业迁建政策的调整,对污染严重、产品无市场和资不抵债的国有、集体企业,坚决实行破产或关闭。1632户搬迁工矿企业中,依法破产关闭924户、一次性补偿销号320户;对根除污染源和库区经济转型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1年,国务院决定三峡库区实施“两个防治”,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对崩塌体、滑坡、库岸不稳定地段、高切坡等,进行了工程治理、搬迁避让、预警监测和群众群测群防,成绩斐然,连续蓄水16年来,长达5700千米的水库库岸,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二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实施水污染防治,沿江城镇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农村居民点建设了简易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处理设施全覆盖;对船舶的油污染和垃圾,进行集中有效治理。在人口聚居密度较大的三峡库区,三峡水库135、156、175米分期蓄水前,均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程、规范,对水库的库底进行了彻底清理,并通过了严格验收。三峡水库水质监测成果证明,上述措施保护了水库水质,保护了库区和水库下游人群健康。
对长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已经和正在进行妥善处理,保证了局部堤脚安全和河势稳定;对干流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实施了新建或改扩建取水、输水工程,提升了城乡供水水质和保证率。
三峡集团在中华鲟人工繁殖和保护、三峡库区珍稀植物繁育等方面,均取得了令国人自豪的成绩。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值得称道的是,1996年国家为三峡工程建立了一个覆盖上游三峡库区、中下游直至长江入海口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自1997年开始,原环境保护部汇总监测成果后,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公报》,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如实地公之于众。
三峡工程的五大功能来之不易,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三峡工程凝结了历代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重大装备制造者、百万移民群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彰显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繁荣强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峡工程留给长江的是安澜,留给人民的是福祉,留给国家的是力量,留给自然的是和谐,留给历史的是丰碑。三峡工程的伟业将永载史册。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质量管理好、运行好三峡工程,进一步拓展三峡工程各项功能,更好地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