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arketWatch网站文章,最近几个月,原油价格出现的涨幅已经是近3年来从未出现过的了,最近原油价格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也反映出原油价格已经趋于平稳上涨的状态。在2014年中期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近期原油价格上涨的推动因素包括美国重启对伊朗的制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推动国际油价上涨至70美元以上。
去年OPEC成员国与非OPEC产油国协同一致达成石油减产协议共同缓解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支撑原油价格,这对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委内瑞拉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也是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本周一WTI六月份交割的原油价格上涨了1.01美元,涨幅为1.5%左右,收于每桶70.73美元,盘中一度触及每桶70.84美元的高点。原油价格已经创下了自2014年11月末以来的最高水平。
以下是4个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
1)OPEC成员国和非OPEC产油国联合起来遏制原油产量
WTRGEconomics能源经济学家JamesWilliams称:“推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成员国与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联合起来共同努力降低原油产量,降低原油库存量。”
2017年年初OPEC成员国和非OPEC产油国达成石油减产协议,在共同减产协议框架下,OPEC成员国和其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产油国同意降低原油产量180万桶/天,直到消除全球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
标普全球Platts对OPEC成员国所做的调查显示,在2018年4月份OPEC的原油产量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降至近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8年4月份OPEC成员国的产油总量为3200万桶/天,与2018年3月份相比下降了140000桶。这与OPEC当初设定的原油产量上限3273万桶/天相比还要低730000桶。调查发现,基本上每个成员国的原油产量配额都在下降。
2)全球原油的需求量不断上涨
原油产量得到抑制能够对全球原油的库存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原油需求量的上升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Williams称,较高的经济增速推动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加。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预计今年全球原油的需求量在每天9930万桶左右,2017年全球原油需求量为每天9780万桶。在2018年4月份的月度报告中,国际能源署警告称,全球大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可能会影响全球的原油需求量。
3)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可能再次对伊朗进行制裁
这轮原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伊朗,伊朗是OPEC成员国之一。交易员们称,随着美国决定是否对伊朗再次进行制裁时间的临近,市场充满担忧。本周六如果伊朗不停止伊朗核活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再次对伊朗进行制裁。
上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称,他可能会在本周二宣布对伊朗核协议的决定,这比预期的时间提早了4天。在一因素在本周一大大推动了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
一位分析师称,如果美国重启对伊朗的而经济制裁,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再上涨10美元。
Williams则认为,这种情况下原油价格将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原因是市场往往都是‘传言出现的时候上涨或下跌,事实确定后市场就会下跌’。
Williams补充称,原油价格可能已经逼近定点了,尤其是在美国不对伊朗重新启动经济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目前已经表示,将会再次提高原油的产量,与此同时,俄罗斯也表达出同样的态度。
4)委内瑞拉经济崩溃
随着委内瑞拉国内经济危机不断深化,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也在不断降低。标普全球Platts上周发布的关于OPEC的调查报告显示,委内瑞拉国内原油产量的降低直接拉低了2018年OPEC成员国原油的总产量。这份报告还指出,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目前仍然继续恶化。
Platts的调查文件显示:“委内瑞拉糟糕的经济状况应该得到全球原油市场的注意。自2016年2月份以来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基本上每天都在下降。”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4月份委内瑞拉原油产量为141万桶/天,与三月份相比下降了80000桶每天,这意味着与一年前相比,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下降了540000桶/天。
Platts称,目前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处在近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除了2002年至2003年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PDVSA遭受债务危机打击外,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再没有出现这么大幅度的下跌。
Williams称,委内瑞拉原油产量的大幅下跌加速了OPEC成员国和非OPEC成员国减产目标的实现。
LongLeaf交易集团高级策略账户执行官ScottGecas称,委内瑞拉国内经济危机和原油产量下跌,对原油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
ScottGecas称:“美国的原油产量创历史新高,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之一,委内瑞拉原油产量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多。对原油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