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澄合矿业 2019年,陕煤澄合矿业公司将煤质作为企业一项对标指标,要求所属矿井对标进、主动作为,切实通过学习优秀的煤质管理方法,把煤质提上去,把效益创出来。董东煤业公司作为澄合五对矿井之一,煤田地处地质构造带,受先天成因影响,煤质发热量较低于周边矿井,成为企业的一个“软肋”。针对媒质管理,董东煤业公司不但将整体要求写进了《经济运行总体方案》,而是充分认识到“安全是碗,效益是饭,而煤质则是手中金”,并就如何“攥牢”手中金,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创新与技术并重,在“对标”中重建平衡。 年初,公司由煤质管理办公室、地测部门、煤质对标办公室联合出台了一项新的煤质管理办法,针对工作面地质条件、构造,不断创新改进开采技术,科学化制定顶板支护方式、防治水等有效措施,实现采掘生产合理布局,精细开采,科学配采。 前梁接顶,防止落矸;产生矸石时,则实行煤矸错时运出,避免割顶破底,有效降低含矸量。 水煤是影响煤质的一大顽疾,生产技术部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设备冷却系统、采煤机喷雾装置和巷道排水方式,设计出机尾链轮全自动泄水挡煤装置,有效保证了源头煤质。 作为煤质管控的关键环节,选运队可以说功不可没,他们加大手选力度,减少矸石、杂物混入煤仓,坚持做好矸石分选和煤泥处理的实时监控和调节,及时反馈和分析煤质信息。 煤质采样人员坚持每两天深入采掘工作面,从源头进行煤质抽查,缩小误差范围,做到有采样、有化验,夯实煤质管理基础。 煤质对标办公室每星期在班组之间开展煤质对标活动,出台奖罚政策,对比班组之间在煤源、煤质、过程管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树立标杆予以表扬奖励,从中发掘优势。 措施与管理同行,在“程序”上重拾信心。 面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采掘工作面,相关部门严格审查采掘《作业规程》,使生产技术措施做到科学、合理。明确各部门、区队煤质管理监督职责,从生产源头到分装分运,使每一道生产工序和每个生产、运输环节都在严格检查之中,对查出的问题立即落实整改,使问题解决在现场。 在生产过程中,采掘区队积极与地测部门沟通,及时掌握作业地点的煤层煤样及存在影响煤质的地质因素,按照不同煤层发热量的高低实行配采,不断加大对矿井地质结构的勘察检测力度,跟踪采掘工作面地质情况,针对地质条件变化进行科学预测预报,及时调整开采方式,为采掘区队提供可靠数据。 责任与考核挂钩,在“管控”上重塑品牌。 针对煤质监管工作,公司制定出详细的煤质责任制度,构建起煤质网络,成立了煤质管理小组,出台了“煤质管理办法”,实行了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监管考核制度,推行煤质责任追究制,将煤质管理压力传递到生产一线,将考核指标分解到班组和个人,真正做到人人有指标、班班有考核。 煤质管理小组不定期对采掘区队的煤炭质量进行抽查、巡查,对检查影响煤质的班组和个人,按照“三不放过”原则予以追查,在每天的调度会上进行通报并对相关单位兑现奖罚。 每月定期召开煤质分析会,通报当月煤质完成情况,对造成影响煤质的区队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对煤质管理工作较为突出的区队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从而有效的形成了人人抓煤质、人人关心煤质的良好氛围。 回首一季度以来,董东煤业公司把提高煤质作为核心手段,牢固树立“抓煤质就是品牌、抓煤质就是效益”的理念,通过科学谋划、超前管控,把增效的着力点放在煤质管控上,不断挖掘煤质“红利”,切实把矿井生产的“附属品”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真正让经营“软肋”变成创效“硬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