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煤生产

旗下栏目: 煤生产 煤市场 煤化工

陕煤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关井压产扭亏脱困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报                   发布时间:2018-10-12
摘要:9对矿井关闭5对;核减产能555万吨/年,占公司核定年生产能力的44%;近万人面临转岗安置……企业从亏损16.58亿元到亏损9.8亿元,到一举扭亏,再到盈利500万元,3年治亏创效目标提前1年实现。这一切都发生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化解过剩产能、实施转型

9对矿井关闭5对;核减产能555万吨/年,占公司核定年生产能力的44%;近万人面临转岗安置……企业从亏损16.58亿元到亏损9.8亿元,到一举扭亏,再到盈利500万元,3年治亏创效目标提前1年实现。这一切都发生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化解过剩产能、实施转型升级的3年时间内。

这么短的时间,有着60多年历史,拥有21万职工和家属,累计生产原煤5.2亿吨的老牌煤炭企业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前往采访,一探究竟。

一个不能少

因能源结构调整,矿区接续资源不足,自2014年起,按陕煤集团部署,铜川矿业公司先后关停了东区王石凹、鸭口、徐家沟、东坡、金华山5对矿井。如何解决关闭煤矿的人员安置问题,是铜川矿业公司面临的第一要务。

在王石凹煤矿,记者见到了留守职工王军。他是2009年来到王石凹煤矿的“矿三代”。矿井关闭后,王军也曾犹豫过要不要走,毕竟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结婚、孩子生病,让本就收入微薄的他,不得不开口向同事借钱。

“留下来是觉得只要熬过去了,就有希望。”王军说,“我们书记说了,不会放弃一名职工,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

和王军同一年来到矿上,现在也是留守人员的时辰,矿井关闭后,他的薪水不够日常家庭开支,但还是坚持上班,等待转岗安置。

对老企业转型,铜川矿业公司明确了四大方向,向旅游业、新能源、现代化生态农业、专业化服务转型,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从王石凹矿区的实际情况看,因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当时西北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和西安煤矿设计院共同设计,因而在矿区内完整保留了苏联的建筑风格。加上临近210国道、305省道,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周围有诸多著名景点,因而被确定转向煤矿工业旅游开发。

“我们2009年来到矿上的这批人,对王石凹煤矿很有感情,大家愿意等待,工业旅游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时辰说。

留守的只是一部分。面对近万人的安置,铜川矿业公司通过内外部转岗分流安置、托管承包项目、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方式,坚持“煤空城不空”,人员“转岗不下岗”,妥善安置了近万人。其安置体量之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分流的时候,按最低工资标准1580元,实行带薪转岗培训,没有人失业,也没有因分流安置而出现集体上访情况。”铜川矿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英华如是说。

人才留下来

矿井关闭后,最有价值的“存量资产”恰恰是人。几十年积淀的技术、文化和管理团队,是铜煤人“走出去”的核心优势。然而,在转型过程中,由于人员分流和承担新任务,出现了结构性缺员的挑战。铜川矿业公司托管运营的崔家沟煤矿就是一个例子。

崔家沟煤矿交由铜川矿业公司托管后,成为陕煤集团走出去发展的最大项目,可安置900余人。当时,该矿生产衔接紧张,急需一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掘进和采煤专业化队伍。

对于“走出去”的第一个大项目,铜川矿业公司十分重视,成立了崔家沟项目部,开始挑选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投入新战场。但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一方面,转岗分流的职工年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生活条件不济也是一大挑战。

崔家沟煤矿距离铜川40余公里,这里冬天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十几摄氏度,条件异常艰苦。由于天气太冷,供水管路数次被冻,最长中断供水时间长达一周,矿上只好调来应急供水车和餐车解决困难。

“刚来的那一年最冷,但当时根本顾不上,只要有活儿干就行,至少心中有希望。”来自金华山煤矿掘进队的李可回忆说。

有活儿干、有希望,慢慢就会好的。关键时刻,铜煤人发扬了“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的精神,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自建了板房、食堂,改造了洗浴设施……

“克服各种困难,我们不到一个月就成立了综采队,健全了掘进队,月进尺1100米,在最短时间顺利出煤。”崔家沟项目部副总工程师赵耀光说。

由于铜煤人的不懈努力,加上煤炭市场回暖,崔家沟煤矿从2015年亏损1.3亿元,到2016年实现扭亏,2017年开始盈利,今年经营状况更佳。

崔家沟煤矿分管生产的副矿长梁玺翎感慨地说:“解决了采掘失调和井下高瓦斯的问题,崔家沟煤矿可以说走上了正轨,特别要感谢来自铜煤的建设者。”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最怕人才流失。

“这两年,铜川矿业公司实行了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重点向采掘一线、生产一线职工倾斜。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转岗待遇不减,全部安排到重要岗位。”李英华说。

据了解,东区5对矿井关停后,大多数采掘一线职工和技术人员被内部分流安置到北区生产矿井,工资待遇未发生较大变化,甚至还略有上升。煤矿工程专业技术职务津贴在原标准上提高20%,每人每月增加210元至300元;拥有经济类、会计类、统计类、审计类、法律类职称的职工,按照每人每月1050元至1400元不同标准发放技术津贴;政工干部及非煤工程技术人员每人每月按照840元至1120元发放技术津贴。逐步拉开盈亏单位、普通员工和技术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确保三类人员收入比达2.2∶1.5:∶1以上。

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王松,现担任玉华煤矿通防科技术员。从毕业至今,他5年间相继在综采队、救护中队、通防科等岗位任职。“矿上很重视大学毕业生,对我们实行全面锻炼,对我们的工作成绩很认可,生活上也给予照顾。”王松说。

在玉华煤矿,像王松这样的技术人员有60名,其中有10名来自关闭矿井。这些人分流过来后像王松一样轮岗,目的是培养全面手,了解掌握一线情况,发掘每个人的潜在优势。

“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人才最需要好平台和环境。”玉华煤矿党委副书记罗东身说。

李英华告诉记者,剩下4对矿井养原来9对矿井的人,并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技能人员稳下来了,减少了技术人员流失。

品牌“走出去”

“‘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树品牌。”铜川矿业公司铁路运销分公司党委书记陈冬林说。

东区矿井关闭后,矿区60多公里的铁路停运,14台内燃机车闲置10台,11个车站关闭8个,560多名职工面临转岗分流再安置……昔日驰骋纵横的“铁龙”,暂时失去了用武之地。

为此,“走出去”找市场,成了铁路运销分公司迫不得已的选择。“内燃机车大中修技术和维修专业服务,是我们的武器。”陈冬林说。

2015年,铁运分公司项目部承担了陕北榆横铁路、杨桥畔集运站等企业的铁路运输生产专项服务工作,共安置职工256人。项目安全运营1099天,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得到了合作单位的赞誉。

“我们运营着国内坡度最大、曲线半径最小的铁路。我们的机车司机的水平是最高的。”陈冬林说。

“现在干的都是过去干的活儿,很顺手。合同额也不断增加,我们都对企业充满希望。”铁运分公司榆横项目部机务洪俊海对记者说。

2016年,铁运分公司实现整体收支平衡,2017年扭亏为盈。目前,他们通过与北京东风电器有限公司、甘肃白银公司的技术合作,承担了内燃机车维修任务,并与古巴铁路专家进行了有关内燃机车维修业务的洽谈。

同样以品牌取胜的,还有接收了500多名分流职工的铜川欣盛煤机公司。

“修理煤矿液压支架,我们这儿修得最好。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的激光熔覆生产线,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设备使用寿命延长3倍至5倍。这些就是我们的优势。”铜川欣盛煤机公司经理常中甫说。

人就是财富。通过技术培训,扩展市场,该公司已从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的传统制造维修企业,跃升为产值过亿元、集新型制造维修专业化服务于一体的煤机企业。外部市场所占产值由2015年的2002万元上升为2017年的4043万元。2018年预计可盈利480万元。近期,该公司还携手北京二七机车公司,拟开展内燃机车电机修理战略合作。

盘活设备、人才和技术资源,积极承接陕北乃至全国煤矿的掘进、采煤、通风、运输等专业服务……这些逐渐树立了铜川矿业公司的劳务品牌。

资产活起来

矿井关停后,资产、债务的处置成了一大难题。关闭的东区5对矿井都位于独立工矿区,由于煤矿生产条件不同,设备选型不一致,所用设备及场地、地面建筑物、房产的盘活难度大。

“如何管理好回收的资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兄弟矿能利用的都尽量利用,不能利用的由公司专门管理资产的单位,通过招标回收,规范管理。我们还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剩下的可以作为煤矿工业展品,在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展出。”王石凹煤矿党群工作部部长郑养平说。

如今的王石凹煤矿建起了工业遗址公园。该项目以煤炭工业为特色,以煤矿探秘娱乐、怀旧教育体验为主,分为地面和井下两大空间、四大板块、十二大分区。地上为煤矿文化动态体验空间,地下为煤矿精神静心感受空间。该项目初步计划建设期限为2年,总占地面积约1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已被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旅游项目规划重点工程。

今年8月28日,王石凹煤矿打造的工业遗址公园项目正式落地,王石凹煤矿工业旅游公司也成立运行,并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

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煤矿工业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王鹏告诉记者,铜川正在向旅游城市转型,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等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又推出了金锁关石林、孔雀谷等新景点,而工业遗址公园将会成为铜川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新亮点。

据了解,目前工业遗址公园项目完成了矿井主扇、副绞系统设备、动力通风系统设备以及在线监测系统、供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同时,该项目完成了资产设备、房屋土地的内部清查核实等基础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在转型发展中,做强非煤产业是重要突破口。铜川矿业公司的策略是“一企一品”。比如,利用闲置土地和人力资源,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由于国家实施光伏补贴退坡机制,公司下一步将重点放在小型分布式(2兆瓦~3兆瓦)自用光伏发电项目上,利用矿区自身配电网络自发自用,降低用能成本,也可取得相当的经济效益。”铜川欣荣配售电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惠民说。

今年6月30日,位于铜川市新区的铜川矿业公司首座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所发电能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模式,按照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年平均发电量为516.59万千瓦时计算,投运可实现环保、效益双丰收。

2018年5月,铜川矿业公司获得了国家能源西北监管局颁发的西北首张增量配电业务许可证。

取得资质后,该公司加快了“三供一业”电力移交改造,对原铜川矿务局、矿业公司、陕煤建公司所辖26个社区,共计53195户居民用户的供电线路及电气设备、电力设施进行逐户勘察,制定了改造施工方案,并逐步实施,确保社区居民安全经济用电。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处于转型初期的铜川矿业公司,“走出去”发展、转型项目参差不齐。由于跨行业、跨地区、跨体制,一些项目暂时还未盈利,但后续发展前景可期。

矿井关闭后,人员安置的压力依然存在。由于涉及的职工基数大,内部可接收分流安置的岗位有限,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煤矿从业人员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因工致伤致残职工以及女职工安置的矛盾比较突出。

罗东身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玉华煤矿安置了东区分流职工近700人。尽管二线、地面单位岗位已经满编,还要想法安置。”

对此,铜川矿业公司在资源配置和新项目建设上,向实施去产能的老企业倾斜,目的是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

此外,铜川矿业公司去产能奖补资金缺口较大,前期共收到3个矿的奖补资金3.59亿元,涉及职工8995人,平均每个职工不足4万元,远远不能满足补发欠薪及社保费用的支出,且后续的相关费用来源趋紧。

矿井虽然关了,但国有企业的职责还在。比如,秋季助学、职工救助、污水处理、矸石山治理等工作都要照常开展。此外,职工家属区的供水、供电、垃圾处理都由企业负责,企业负担并未减少。

除了企业的压力,职工自身也有压力。从煤矿转到别的行业,一方面失去了自身在煤矿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新的技术又不容易学,一些新型项目与煤矿工人自身素质匹配较难,导致收入减少。此外,从“主人翁”变成了“打工仔”,一些人心态也难免发生变化。

对此,铜川矿业公司提出了“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高配一级”的理念,尤其让走出去发展的职工吃下定心丸,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现在已是玉华煤矿掘进二队支部书记的张占强回忆:“刚来的时候,矿上为我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每人发放了500元的就餐卡。当时,家人不放心,跟车过来看,之后放心多了,让我在这儿好好干。”

人员安置了,品牌打响了,项目也起步了。铜川矿业公司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2017年,通过充分发挥北区4对矿井优势,铜川矿业公司煤炭产能重回千万吨量级,实现盈利,总体收入达到37亿元。今年1月至8月其经营业绩喜人,超额完成了陕煤集团下达的各项指标,职工收入稳中有升。未来,铜川矿业公司将逐步实现“三大目标”,即惠民生目标、利润经营目标和传统老局变强局目标。到“十三五”末,力争资产总额达100亿元,营业收入达5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6亿元。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有效进展

今年以来,深化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有效进展。1月至7月,全国共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完成全年任务1.5亿吨的50%以上。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严格执行了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倒逼落后产能和不达标煤矿全面退出。同时,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统筹做好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工作。

截至目前,全国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煤矿比2015年底减少2800多处,下降约50%;年产量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增加约200处。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在大幅提升。

1月至8月,全国煤炭采选业营业收入17055.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5735.8亿元,同比增长5.8%);利润总额2081.7亿元,同比增长16.6%;营业成本12217.2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主营业务成本11012.5亿元,同比增长4.4%)。

目前,煤炭行业取得了去产能的显著成绩,但仍然处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高质量的供给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产能出清、债务出清和“僵尸企业”出清,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不断增强安全、清洁、高效、稳定的煤炭供给能力。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