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 日前,记者从内蒙古煤矿安监局鄂尔多斯监察分局了解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这个煤炭“聚宝盆”也存在冲击地压煤矿。 2015年,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伊金霍洛旗新批建的井工煤矿陆续投产,工作面采用效率高的双巷掘进方式。在回采第一个工作面的时候,大部分煤矿还未认识到冲击地压问题的严重性,在回采第二个工作面的时候,一些煤矿的矿压显现,这才发现鄂尔多斯地区也存在冲击地压灾害。 鄂尔多斯监察分局辖区有10处冲击地压煤矿。随着煤矿开采不断延伸,冲击地压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确保鄂尔多斯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成为鄂尔多斯监察分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冲击地压煤矿存在三个特点 “鄂尔多斯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其特殊性,其他地区的治理经验只能参考不能照搬。”鄂尔多斯监察分局监察专员张迎中说。自从发现辖区煤矿存在冲击地压灾害后,他就一直在研究鄂尔多斯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 经过不断研究分析,张迎中发现鄂尔多斯辖区冲击地压煤矿存在三个特点:一是工作面为长距离、大采高布置,回采周期长。鄂尔多斯地区冲击地压煤矿的开采规模超出了国内多个省份的大部分冲击地压煤矿,部分冲击地压煤矿工作面走向长达6公里,煤层厚5米至12米,受产能控制,工作面推采时间一般都在2年至3年,许多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都是新课题,在本地区没有可参考的经验,需要从头开始摸索。二是多种灾害叠加,治理难度大。乌审旗地区冲击地压煤矿全部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煤矿,受煤层顶板承压含水层的影响,涌水量每小时达1000立方米至2000立方米,最大水压达6兆帕,该地区的煤层全部为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短,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中的顶板水力预裂、爆破预裂、小煤柱留设等措施,对防火和防治水工作是一项巨大挑战,平衡点很难把控。三是防冲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条件差,队伍不稳定。鄂尔多斯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起步较晚,防冲人员较少,目前主要依靠人才引进,但是部分煤矿所在地地广人稀,交通不方便,距离最近的城市需要近半天的车程,人才难引进,防冲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也与其他省份有较大的差距。 为此,鄂尔多斯冲击地压煤矿在努力摆脱冲击地压的防治困局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巴彦高勒煤矿在山东吸收防治冲击地压的技术经验后,立即关闭冲击地压显现的原设计首采区,按照防冲设计,全面实行多盘区布置,迅速进行全井田范围的开拓,利用“井”字形布置盘区,并认真按照防冲设计开始采取小煤柱留设、切顶卸压等一系列防冲措施,有效控制了冲击地压。葫芦素、门克庆等煤矿在发现冲击地压显现以后,认真组织前期调研学习,从山东、河南等地的冲击地压严重的煤矿企业招聘有经验的防冲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煤矿防治技术管理体系,落实各项防冲措施,并与科研院校合作,投入大量资金采用防冲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尽一切可能防治冲击地压。 控制生产规模,加快智能化建设 “冲击地压煤矿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风险,主动带帽,严格限制产能,这是我们全体监察员的共识。”鄂尔多斯监察分局一位监察员说。 前期,乌审旗地区冲击地压煤矿全部为大产能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大部分在1000万吨以上,在监管监察部门严格管控下,从2016年至2018年,辖区采深超过400米的煤矿全部完成了冲击地压鉴定和评价工作,完成了防冲设计和技术措施的论证、“三限三强”等各项防冲措施落实工作。在国家矿山安监局有关文件印发后,鄂尔多斯监察分局及地方监管部门克服困难,将所有冲击地压煤矿的产能降到年产800万吨以下,并严查超能力组织生产行为,进一步落实了“严格控制冲击地压煤矿生产规模”的有关要求。 “冲击地压煤矿必须尽快实现智能化开采。”鄂尔多斯监察分局提出了相关要求。 各冲击地压煤矿积极落实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智能化矿井建设推进工作机构,统筹推进智能化开采规划研究、煤矿生产接续、资金筹备、技术研发、项目实施等工作,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为煤矿工人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冲击地压是可预可防可控的,辖区10处冲击地压煤矿的防治工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分局局长赵学隆说,“经过政企联合,不懈努力,目前乌审旗地区煤矿冲击地压灾害得到了有效预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矿山安监局的有关部署,以实现‘零矿震、零冲击’为目标,持续紧盯冲击地压这一重大灾害,明确监察重点,加强源头管控,督促冲击地压煤矿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加强现场管理,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