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这为陕西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四五”以来,陕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一手抓能源保供,一手抓低碳转型,坚决稳住能源生产基本盘,不断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日起,陕西日报围绕陕西着力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聚焦科技创新、多能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推出系列报道,展现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成就。 毛乌素沙地旁、秃尾河畔,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百米高塔林立、储罐星罗棋布。 40年前,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的面纱被揭开,由此拉开陕西能源大开发的序幕!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和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十四五”以来,陕西一手抓能源保供,一手抓低碳转型,聚力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砥砺奋进再出发!几十年间,陕西建园区、上项目、搞转化,不断追“绿”逐“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传统“煤城”走上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绿色转型之路。 向“智”而谋 铁臂起伏,“乌金”滚滚。9月30日,超大型采煤机在百米深井将“乌金”源源不断挖出。 工作面日均采煤5.1万吨,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13%……世界首创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的“机器人”每40分钟就能割煤3500吨,可装满一整列运煤火车。 “该工作面具备在线监测、远程控制及记忆割煤等智能功能,创造了装机功率、装备总重量、一次采全高、单面产能4项世界第一。这标志着我国煤炭国产装备和采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江斌细数“成绩单”。 榆林探明煤储量1490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如何解决超大开采空间围岩控制,提高作业效率、安全性和精度……这考验着煤炭行业从人工开采到机械化开采再到智能化开采阶段的技术发展。 煤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针对这些痛点,陕西持续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2023年,陕西能源生产总量较1949年增长1563倍,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拥有“智慧”的煤矿长啥样?在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记者找到了答案——无人驾驶矿车在矿井深处“游刃有余”;智能巡检机器人将数据实时传回;井下掘进运输、人员位置等场景“实时直播”,智能管控平台“一屏观全域”…… 告别了“灰头土脸”,陕西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装备升级,煤矿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建成158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全省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9%以上。 “智慧化建设让矿工的工作场景从井下转为井上,从‘台前’转为‘幕后’。如今,工作人员只需按按遥控器就可以‘指挥’机器人干活。”刘江斌说,煤矿区产煤不见煤、挖煤工“变身”穿西装的工程师已成常态。 向“新”求进 9月3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速掘进成套装备——百米掘进装备旋转着滚筒24小时不间断“火力全开”破开煤层,为煤矿运输打开“绿色通道”。 采掘并重,掘进先行!“巷埋往往深几百米。以往掘进时为防止两侧煤帮和上方岩层塌方,需要人工打入锚杆支护煤层,费时费力还危险。”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掘进二队队长康中山说。 掘支、顶帮锚支护不同步,运输系统卡煤……为破解“采掘失衡”这一世界性难题,曹家滩煤矿选择从“掘进”向“快掘”迈进。“当前,智能快掘设备已发展到6.0版本,实现了探、掘、支、破、运一体化作业,安全性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刘江斌说。 榆林还积极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化工产业基地,已构建起4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重大项目、一批精细化工项目的“4+8+N”项目支撑体系。 陕西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当前,全省煤电装机规模达5823万千瓦,煤制油、烯烃、乙二醇产能分别为100万吨/年、450万吨/年、290万吨/年,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技术居全国前列!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陕煤集团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正酣。 该项目“含新量”不凡。“我们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通过煤制烯烃、煤制芳烃两条路径,将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多种平台化合物深度耦合,延伸产业链,生产出高附加值材料、可降解材料等产品。”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会民介绍。 作为陕西“头部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利润超3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 “新兴技术是核心驱动力。随着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将煤炭‘吃干榨净’的煤化工项目越来越多。朝着绿色、智能等方向发展成为煤化工行业的共识。”榆林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许海峰介绍,园区已落地项目125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 向“绿”转型 近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宇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保章欣喜万分。 历时13个月,吴保章负责的项目——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50万吨/年DMC(碳酸二甲酯)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中交,比原计划提前62天。 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也是陕西省首次大规模布局DMC项目。 “我们引进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以一氧化碳、氧气、甲醇为原料,一步反应法制DMC,让煤炭就地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吴保章介绍。 该项目“含金量”如何?“该项目生产的溶剂绿色环保,能应用到农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从而带动陕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吴保章说。 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4400万千瓦;地热能供暖面积近4900万平方米;高纯氢产能达8600吨/年……陕西创新求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供氢体系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等,把新能源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全力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在榆林榆横工业区,陕西氢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自动生产线正加快建设。 陕西以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全力推动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发展。 成绩斐然!能源陕西实验室、中科秦创原上郡能源实验室获批;延长集团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国能建成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陕煤集团研制的煤基航天煤油在中国航天六院凤州试验区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上进行长程热试车…… 陕西,从“新”出发,正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短评 | 创新,让煤炭“七十二变” 加快煤矿智慧化建设,开采更绿色;创新工艺技术,把煤炭“吃干榨净”,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化工产业基地,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如今,陕西依靠创新,一手抓能源保供,一手抓低碳转型,一块块煤被赋予“七十二变”的本领,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陕西煤化工产业的强劲发展动能和崭新面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重要指示取得的成果。煤炭产业是陕西工业的重要支柱。让更多“乌金”变“绿金”,才能实现能源保供与减污降碳双赢。 打造产业集群,激活发展动能。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陕西明确目标,着力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在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陕西坚持系统谋划布局,突出“稳控转”调优能源工业,加快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创新是打开能源转型之门的“金钥匙”。依靠技术创新,将煤“吃干榨净”,研发更多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的产品,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比如,一块煤最终可以变成可降解的医用骨钉、餐具、购物袋等。为了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要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强链,紧盯高端化发展方向,积极开发多元化产品。要强化技术创新引领,用好高校、科研院所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大力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