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减排/服务

旗下栏目: 减排/服务 环境保护 低碳/循环 清洁能源

国家发改委:避免碳交易过度金融化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2017-11-01
摘要:10月31日,国新办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明确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总体进展情况良好,我国有信心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在年内完成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工作。此外,国家发
碳交易,金融化

随着今年内我国启动全国碳市场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业界的担忧情绪也愈发浓厚。10月31日,国新办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明确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总体进展情况良好,我国有信心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在年内完成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工作。此外,还为碳交易划下了“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位红线。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等7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探索和累积经验。”李高介绍,目前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市纳入交易的有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涉及多个行业。截至今年9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了双降趋势。

李高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组织起草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市场监督管理办法、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还有《碳排放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等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制度,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的审查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李高明确提出,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我国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

有碳交易领域资深专家告诉记者,这一明确表态确实出乎业界预测,“目前,7个试点省市主要都进行的是现货交易,只有个别城市极少量地开展了碳排放权的抵押、融资、回购等金融创新尝试,虽然各地对此没有明显的限制,但交易量仍然非常少,可见目前资本对于碳市场仍然处于观望状态,预计全国市场放开初期也不会有大量的投机行为出现”。该专家表示,因此,国家发改委的这一表态更像是对市场传达一个信号,即未来我国的碳市场主要还是为了减排服务,不允许过度金融化。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碳交易衍生金融产品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基金、碳债券、碳抵押等。

不过,上述专家也表示,此前各地推行碳排放权相关金融交易都相对谨慎,初期碳市场运行稳妥却也不够活跃,因此,如果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仍然完全“一刀切”地禁止资本进入市场、杜绝金融衍生产品,碳市场很可能会持续“冷清”的局面,无法充分地实现市场交易的价值,这意味着,碳交易放开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的“度”还是需要进行精准把握。

“此前,有地方热点企业因资金紧张就曾尝试将碳交易权抵押出去,拿到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去购买燃气,事实证明目前资本端对于这项业务还是有一定接受度的。”该资深专家表示,目前部分银行、证券公司都表示出了对参与碳排放权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的兴趣,业界对于建立碳基金等投资方式也都在积极探索、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