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环境保护

旗下栏目: 减排/服务 环境保护 低碳/循环 清洁能源

坚定不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湖北武汉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09
摘要:“与黄鹤楼同框”“江豚一家三口江面嬉戏”,今年8月以来,江豚多次重现长江武汉段。
改善生态环境,湖北武汉

“与黄鹤楼同框”“江豚一家三口江面嬉戏”,今年8月以来,江豚多次重现长江武汉段。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武汉段长江江豚出没的白沙洲等水域安装监控仪器。下一步,“江豚之家”正在选点待建,市民有望近距离观看江豚。

江豚多次重现长江武汉段的背后,意味着长江武汉段水质逐渐转好,有专家称,十年禁渔初见成效。

武汉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守护绿水青山。

整治港口岸线 做好两江文章两江四岸描绘“一望无际接云天”新景致

整治江湖排口,水质明显改善

11月6日,武昌兴华嘉天下小区居民何伽玲带着孙女在东湖边散步,岸边草地上一块“排口公示牌”引起两人的注意。

立牌上清晰地写着排口编号、坐标、尺寸、投诉电话,旁边还附有一个二维码。何伽玲拿出手机扫一扫,如果发现排口排放污水,还可以有奖举报。

如今,市民漫步于西北湖、菱角湖,能轻松找到各种排口公示牌。

从去年开始,武汉着手对全市166个湖泊排口“摸家底”,并为排口立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河湖排口整治工作的第一步。

“最终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湖泊,实现污水零直排。”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排口整治工作三管齐下:取缔非法排污口、整治雨污混流口、规范雨水口。

排口全面整治后,全市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今年上半年,劣Ⅴ类湖泊由2019年的30个,减至2020年上半年的12个。

除了湖泊,河流排口排查也是重点。

目前,武汉正在开展全市165条河流排口排查整治工作。长江、汉江入河排污口已形成了排污口初步清单,并完成排污口细化分类及水质监测工作。

整治港口岸线,现“一望无际接云天”美丽景致

11月7日7时,家住崇仁路的吴又平来到汉江崇仁路码头江边,沿着江边一路走到龙王庙。看着江边干净整洁,心情舒畅。

从去年4月以来,每天清晨,吴又平都会风雨无阻来到江边转转。

75岁的吴又平有一个绰号——“最后的水上人家”。

1991年,汉川市三星垸水稻原种场职工吴又平被单位委派来武汉建码头。2011年,吴又平购买2艘船舶停靠在崇仁路水域,成为众多“水上人家”一员。

2019年3月,吴又平的两艘船——汉江上“最后的水上人家”被拖到汉川切割。

吴又平的“水上人家”被拆除,是武汉市近几年来港口岸线整治的一个缩影。

2016年4月,武汉市启动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整治行动,当年共取缔长江、汉江184个非法码头、273艘趸船,实现了“江上无非法采砂、江边无非法码头”的景象。

2018年12月开始的港口岸线整治第二阶段后,“一望无际接云天”的长江水岸线,成为武汉的一道美丽景致。

武汉港航局负责人介绍说,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31日,武汉市将进一步深化长江、汉江干线港口码头整治工作。

该负责人介绍说,在前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清查整治长江、汉江干线所有无证、手续不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内的港口码头设施。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相应举措正相继出台,每周不少于2轮的频率对辖区长江、汉江岸线实施全线巡查;对重点水域、敏感江段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并建立巡查台账;采用无人机、遥感遥测等科技手段对重点水域、敏感江段实行不定期抽查,坚决防止非法码头死灰复燃。

做好两江文章,构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廊

每到入夜时分,在曾是险段的龙王庙亲水平台上,总有三三两两的市民漫步江边,享受生活。市民胡思文说,汛期过后,他每天都和家人来这里散步,“看对面江景,听浪花拍岸,特别能让工作一整天的人放松下来”。

从2001年汉口江滩始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江滩和青山江滩相继建成。从考虑防洪需要为主的江滩1.0模式,到“生态创新、海绵主导”的江滩4.0模式,集休闲娱乐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江滩公园已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江滩的发展,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将继续建设这一城市生态客厅,让全民共享绿色福利。

如今,经过多年蜕变,武汉江滩已从防洪岸滩变身百里画廊,成为亲民惠民的全国最大滨水公园,并逐步以更加开放、国际化的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形象呈现。

目前,武汉正积极谋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长江段,上至白沙洲、下至天兴洲,汉江段,上至长丰桥、下至河口,两岸腹地分别延伸至汉口中山大道、武昌和平大道、汉阳鹦鹉大道。

按照规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沿江岸线管理,严控景观视觉廊道,注重空间留白;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沿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让城市记忆得以传承,让市民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

朋友圈频现“碧水蓝天”, “武汉蓝”印证空气质量提升

朋友圈经常被蓝天白云刷屏。今年越来越多的“武汉蓝”,印证着武汉空气质量的提升。

对比去年1至10月的数据,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69天,增加了61天,轻度污染天气36天,减少了44天。

“截至目前,还没有产生中度、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天气。”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既有疫情影响的特殊原因,更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久久为功”的成果。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

加强柴油车污染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为此,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交管部门启动联合执法,在柴油车通行的重点路段、重要通道,设立执法卡点。截至11月6日,累计检测10227辆上路行驶柴油车,对918辆超标排放车辆进行处罚。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联合执法路查路检频次,使联合执法监管常态化,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也将严控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

目前,武汉处于城市建设高峰期,扬尘治理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11月6日,一辆洒水车正在江夏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场区洒水降尘,塔吊的空中吊臂也正在喷洒水雾。

施工方新八建集团项目经理周涛介绍,“我们在围挡、塔吊都安装了喷淋设备,车辆进出大门安装了洗车槽,场区内还有洒水车和多台雾炮车,及时降尘”。周涛说,项目部同时组织了一支“保洁小分队”,随时待命。

目前,武汉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房屋市政工程扬尘治理百日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文明施工管理责任体系,加大检查督查频次,严格监督执法,持续巩固施工扬尘治理成果。

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城市建设向集约、节约、生态的方向发展。

碧水武汉,世界东湖。东湖,是武汉166个湖泊中最负盛名的一个,也是武汉打好碧水攻坚战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鹅咀处,水草丰茂摇曳,鱼虾穿行,水鸟翩跹。今年9月开始,“‘水下森林’重现东湖”频频刷屏。

据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个水生态修复先行区即将开始行动,14余万平方米沉水植物长势良好。

“水下森林”还在不断扩域。汤菱湖和小潭湖又将新增132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水下森林”正逐渐在东湖连点成面。东湖的水生态修复是武汉保护碧水的一个缩影,碧水攻坚战的成果正逐渐显现。

明年,东湖主湖区有望出现35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

与此同时,一批地块土壤修复工作进展顺利。原武汉力诺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场地土壤治理修复已基本完成。原武汉无机盐厂、原武汉环宇化工有限公司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正在施工,预计2021年上半年完成验收。

最严“水考”效果初显, 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在II类

10月30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收到一份长江断面水质考核通报,这是最新的“水考”成绩单。与去年相比,辖区内牛家村考核断面水质改善明显,今年1至9月,牛家村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为-8.44%,达到了II类水质。

而这个断面去年因为水质监测结果不达标,被罚150万元。

一年以来,全区上下狠抓水污染治理,效果立竿见影。根据核算结果,预计今年年底牛家村考核断面将由“下降扣款”变为“改善奖励”。

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

之前长江武汉段只设置了出口和入口处的水质检测,市内哪个地方水质发生变化,无从得知。

“水考”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如发现有不达标的水质监测断面,生态环境部门要求他们排查污染源,制定整改方案。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量化考核,形成倒逼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和责任,加速各个区的水污染治理”。

如今,最严“水考”效果初显。2019年长江武汉段,11个跨区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水质均实现好转,长江武汉段两个“国考”断面杨泗港、白浒山水质达到II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以来,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在II类。

保护水环境,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更需民间力量的参与。

长江日报记者每次见到马陟时,他总在策划下一场河湖保护公益活动。42岁的马陟,是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会长。前不久,在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主办的“寻找最美河湖卫士”活动中,他还被授予“民间河湖卫士”称号。

“因爱水与同道结缘,从2010年一起做环保公益活动,后来干脆成立了‘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社会组织。5年来,牵头为武汉全市河湖征集民间河湖长,成为协会每年的盛事。”马陟回忆道。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成为了发掘民间河湖长的公益平台。

2015年,协会开始在全市公开招聘民间湖长;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为166个湖泊公开征集民间湖长;2019年底,又为武汉市34个市级重点河湖征集了民间河湖长,有近万余人参与民间河湖长系列相关活动。

5年来,“爱我百湖”协会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河湖长队伍,探索出了一整套涉河湖问题发现反馈机制,搭建起官方河湖长与民间河湖长沟通平台。通过对话交流,形成了河湖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武汉‘爱我百湖’协会为平台,马陟及其团队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连接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吸引了最广大的民间环保力量加入进来。” 市河湖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武汉河湖治理已全面进入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阶段,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会参与体系日益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