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四川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超低排放改造,空气质量监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全力推进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智慧治理,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指数 一、用好法律武器,强化依法治理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重要论述。一是实行科学立法,致力于有成都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建设,配合市人大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的决定》,起草《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制定《成都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办法》。二是强化刚性约束,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制定《成都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7)》等方案,明确防治措施路线图及达标时间表,依法向社会公开、向人大汇报。三是坚持执法从严,保持对涉气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势态和对生态破坏的“零容忍”,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从严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1-10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259件,处罚金额7017.15万元,查办全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 二、聚力标本兼治,强化系统治理 纵深推进“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强化夏季臭氧防控和秋冬季大气攻坚。开展压减燃煤,累计完成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改造1873台,实现减煤170万余吨。实施治污减排,指导35家涉气重点源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平板玻璃、水泥生产等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清洁降尘,持续推动智慧工地建设,1629个工地全覆盖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等设备。推动控车减油,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4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5辆,建成充电站495座、充电桩1.5万个。强化综合执法,全面落实VOCs走航、联合检查、执法监测等“技防+人防”手段。创新科技治气,“多尺度喷雾(淋)除霾技术”在11个在建工地得到推广使用。 三、夯实科技支撑,强化精准治理 一是精准溯源,成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定量解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成因和分担率,科学判定工业、机动车、面源三大污染源。联合北京大学等10余家顶尖科研机构,首次开展成都平原臭氧联合观测,为科学制定臭氧管控方案提供支撑。二是精准研判,整合工商、电力、税务数据,编制40万余户污染源企业清单,开发运用“大气污染源电子地图”,建立“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成都遥感应用基地”,共享大气监测数据。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站165个,7日空气质量预测准确率达90%。三是精准管控,实施“一厂一策”差异化管理,对绩效考核合格的相关企业实行绿色调度,推动重点行业实行绩效分级管控、非重点行业实行差异化减排,有效避免“一刀切”。创新机动车监管方式,在全国率先实行非道路移动机械设备案标识管理和机动车检验机构积分管理制度。 四、集成数据资源,强化智慧治理 一是打造成都“数智环境”品牌,按照现状、科研、决策、执行、评估“五步闭环”工作思路,接入4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377个水质监测站点在内的国、省、市、微站四级生态监测网络数据,500余个气象站点数据,2000余个交通卡口实时数据,500余万辆机动车基础信息,收集和梳理工商、税务、电力、污普、执法等500万条数据,形成8万余户固定污染源企业清单;实现数据监测、精准溯源、任务派发、施策治污、评估效能“五步闭环”,不断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二是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充分运用“散乱污”企业整治督查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强化行业部门对污染源的精准管控。三是发挥数据耦合效应,开展电力与城市大气污染源的大数据研究,聚焦12个涉气重点行业、34家典型企业,安装272台电力数据信息采集器,创新电力监管模式,开发电力数据调度信息系统,切实提升对企业的精准管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