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十条,环保督查,雾霾 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目标之一是,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5%。 近几年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然而,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气影响,京津冀及周边通道“2+26”城市上半年PM2.5不降反升。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 2017年4月6日起,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截至8月20日,强化督查现场检查企业共计40925家,发现存在各类环境问题企业22620个。未来三个月,环保部还将开展巡查,核查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该问责问责。” 宏观层面复杂,“治霾”之路阻力重重。9月3日,环保部对外公布,今年秋冬季的气温较高,湿度大,“与往年相比,今年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提前。” “大气十条”收官之年,治霾成效如何,在此一役。 剑指雾霾 2017年8月24日下午3点半,邯郸市环保局副局长王仲夏步履匆忙地出现在邯郸市环保局的会议室。 “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他面带倦意。这段时间,他正忙于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工作,好为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撑。“这涉及几千、上万家企业,我调动了几十个技术骨干力量,昼夜没停。” 8月24日,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共同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方案要求,各省市于2017年9月底前向环保部报送“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项目清单、无组织排放改造全口径清单、工业企业错峰停限产方案项目清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减排项目清单。 时间紧迫。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大气十条”,当时该计划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 该计划明确了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其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7年1月14日发布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气象条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使是在周边区域同时减排的前提下,京津冀的大部分区域难以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如果周边区域不同时减排的话,几乎所有区域都难以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 王仲夏说,按照“大气十条”,邯郸市到2017年PM2.5浓度需要下降30%。2013年,邯郸市PM2.5浓度为139微克/立方米。今年1-7月份,邯郸市PM2.5浓度8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8.1%。问题是,PM2.5浓度往往会在冬季反弹,因此,2017年邯郸市PM2.5浓度能否比2013年下降30%仍是未知数。 而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2017年,邯郸市年度PM2.5浓度力争降至72微克/立方米。王仲夏直言,“任务非常艰巨。” 王仲夏告诉界面新闻,从邯郸市委到市政府,再到职能部门,“都在下大力、下决心,去采取一切措施,按照中央、国务院、上级的指示去推动工作。”有时,市长、市委书记出席的会议会开到夜里12点多。 2017年,石家庄市对PM2.5浓度的要求是:比2016年下降20%左右。对此,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文斌认为,“有难度,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度。” 石家庄市环境预测预报中心主任李冬表示,今年1-2月,石家庄的气象条件非常不利, PM2.5浓度同比上升70%,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数第一。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也随之明显好转,4月开始,石家庄市年度空气质量排名已经脱离了全国倒数第一的窘境。但整体来看,2017年1-7月,石家庄PM2.5浓度同比仍上升了20%。 在李冬看来,完成全年下降20%的目标困难太大,“相当于要先(在1-7月的基础上)降20%再降20%。” “今年为什么强化督查?因为空气污染水平不降反升。”唐山市环保部古冶区分局相关负责人王静(化名)说。 据环保部数据,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气影响,京津冀及周边通道“2+26”城市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长5.4%,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 据环保部9月3日通报,经有关专家初步分析研判,今年秋冬季天气形势不容乐观,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提前。 2017年初,环保部曾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有关省(市)开展2017年度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这轮专项督查结束仅20天后,环保部又启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4月5日,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亲自参与了强化督查的部署。次日,环保部对外宣布,将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4月7日,督查组成员全部入驻完毕 ——从部署到行动仅用了三天。 “2+26”城市是指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山西省的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的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河南省的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 陈吉宁在2017年1月的一场记者会上介绍,京津冀及周边的山西、山东、河南,国土面积占全国7.2%,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涉气排放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到40%。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是这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改善的难点。”陈吉宁说。 环保部对媒体的通报中称,该次督查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行动从全国抽调了5600人。其中,有3000多人是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执法人员,剩下的近2000人从京津冀之外的省份抽调。这5600人将开展25个轮次的督查,每个轮次持续两周。 公开资料显示,5600人相当于全国环境执法力量的十一分之一——全国各省市环境监察执法机构总人数,也不过6万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