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二五”期间,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政策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将加快形成。进入“十三五”时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火热度延续,尽管目前仍旧存在一定的短板,但并不能妨碍整个产业突飞猛进的大态势。 依托“十二五”深厚积淀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力 循环经济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可以根本转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模式,引领形成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循环型发展模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打下深厚积淀 “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进步,废弃物利用量逐年增加,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为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出了可行路径,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稳定扩大就业、促进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以废弃物为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是公益事业。用我们研究的话说,就是具有正外部性,企业可能获利很少,甚至是不获利,但却能产生很好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因此,这个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指引和政策支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彭绪庶说。 也正是在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循环利用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业内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均增速约为15%,远超过国民经济发展平均增速。截至2015年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达到2万亿元。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6)》显示,2016年废钢等10个主要品种国内回收量2.47亿吨,同比增长5.5%;回收值5563亿元,同比增长5.2%,扭转了近几年连续下滑的趋势。此外,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并进入这一行业。截至2016年12月,新三板挂牌再生资源类企业已有33家。 补齐短板,驶入发展“快车道”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资源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的现实。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表示,目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工艺技术水平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10年至15年,应加快推动国家级循环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研发计划,除继续加强关键工艺、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外,还需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决策研究。仍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循环发展的成功案例,在探索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并逐步在部分领域引领国际循环发展的大趋势。 2017年上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14个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到2020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对此,专家表示,循环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明确了“路线图”,在经历了近几年的低谷后,产业有望驶入发展“快车道”。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助理肖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环境治理从以无害化为核心的末端治理为主,升级到以资源化、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循环为主,将催化循环经济产业的快速成长。这对创业公司而言蕴藏着很多新机会。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蒋省三也表示,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资本的并购跨界发展,将会加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与再生资源深度融合,信息产业助推行业的发展,将成为常态,并形成再生资源转型的驱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