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治理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在GDP增长6.9%的同时实现了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以较低的能耗水平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2017年也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 “大气十条”)第一阶段任务成功收官之年,全国空气质量实现了明显好转。进入2018年,我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之年,对能源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下一阶段如何进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姜克隽。 能源系统对空气质量改善贡献大 中国电力报:2017年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您如何评价“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姜克隽:2013年出台的“大气十条”提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提出的第一阶段任务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经过5年的努力,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较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从具体指标上看,“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均得到了实现。 起初,很多人认为要完成这些任务是很困难的事情,但通过各方的一致努力,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人们也切实地感受到了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这表明“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制定的政策、措施有力度,采取的行动有成效。 中国电力报:打赢“蓝天保卫战”,哪些措施贡献最大? 姜克隽:整体来看,能源系统的贡献非常大。一方面,大力推行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尤其是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提速扩围,全国燃煤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达7亿千瓦,使电力行业实现了超洁净排放。 另一方面,强势推动散煤治理,通过实施燃煤锅炉清洁替代、清洁取暖等行动,全国共完成“煤改气”、“煤改电”578万户。 第三,快速推动燃油品质升级,2017年1月1日起国内全面供应国Ⅴ标准成品油,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更是优先升级到国Ⅵ标准。 除了这些直截了当见成效的行动之外,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促进能源向清洁、高效、低碳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阶段空气治理更注重标准建设 中国电力报:“蓝天保卫战”阶段性成绩的取得,对接下来的空气治理行动有何启示? 姜克隽:首先,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成效,表明我们采取的各项措施、手段是对路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也让我们看到,只要全国上下一条心、同心协力,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对此要有信心。 其次,“大气十条”制定了10项主要对策,提出了45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来看,在实施过程中,前期是摸索着前进,进展并不是很快,但到了后期,通过设置一些比较严厉的政策,尤其是打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使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突飞猛进。这些严厉的措施,也是下一阶段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坚持和继承的。 中国电力报:那么,需要继承和深化的措施具体有哪些? 姜克隽:其实在第一阶段行动中,我们针对大气污染治理制定的对策已经很全面,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和深化。比如,煤电行业已经实现了超低排放,第二阶段要将超低排放扩展到钢铁、石化等非电行业,推动大工业行业的超洁净发展。 散煤治理也应继续强化。在第一阶段行动的后期,散煤治理工作推进得较为强势,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通过“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途径,削减散煤,空气改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这也为第二阶段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奠定了基础。 另外,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特别是大型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要进一步加强,这将会成为第二阶段行动的重点。如今,我国的油品质量已经与国际接轨,机动车国Ⅴ排放的生产标准也已经跟进实施,接下来要花大力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二是制定更加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并推广在柴油车安装颗粒捕获器。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阶段的空气治理行动将更加注重标准建设。在第一阶段,我国开启了“最严”环保督查模式,投入了将近6000人的队伍轮番深入各省份开展环保执法,为打赢 “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制度力量。但到了第二阶段,这种以高人力投入的督查模式可能会有所弱化,转而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通过设立更加严格的标准,进行排放督查。例如,目前有些停工限产措施可能只等到出现空气重污染黄色、橙色预警时才施行,但未来将以达标为界限,企业的排放只要不合标准,就停工限产。 能源转型步伐需加快 中国电力报:2017年,我国在GDP增长6.9%的同时实现了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五年来,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左右,背后支撑力量是什么? 姜克隽:经济转型是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成果开始显现,新的增长动力在快速萌发。当然,我国持续开展的节能工作,也贡献出正向力量。 中国电力报:2018年,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姜克隽:能源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达到三项指标:一是清洁,能源的发展要能够支撑我国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从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来讲,就是全国的空气质量要达标;第二,遵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并围绕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积极贡献中国解决方案。第三,能源安全,包括能源环境安全。 由此可见,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与环境紧密相关的,未来的气候变化减缓目标和大气治理目标的实现,对能源供应和消费部门的转型提出了比较严厉的要求,且能源转型的步伐也将提速。 因此,目前应尽快理清大气污染治理的近期目标与具体计划,让大气治理走得更快。第二,能源转型的思路也应理得更清,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核电发展的路径,扫清可再生能源、核电发展路上的障碍。第三,制定清晰的路线图,释放明确的目标信号,以供企业提早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