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十九大报告的这一番话,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总要求。 “要像抓防洪一样抓长江大保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魏山忠谈到,如果说,防洪安全始终是治江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未动摇。那么,2016年1月5日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则成为我国治江工作的又一重点。 他表示,一直以来,致力于守卫长江的长江委,在防洪能力建设上以面对“天大的事”之姿,时刻紧绷防洪安全的弦。如今,作为流域管理机构,长江委“全委一盘棋”力担长江大保护之统筹中枢,以应对滔天洪水的决心与行动,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抓牢关键点位、推进生态优先战略的实施,建设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 在日前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长江委画下了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蓝图: 到2020年,水生态文明与河湖健康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35年,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 到本世纪中叶,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总体目标全面实现。 摸清入河排污“家底” 蜀道雄险,令人望而却步。不少长江入河排污口在崎岖险峻之间,道路狭窄,甚至没有道路。“用不上汽车,只能租来摩托车,甚至步行前往排污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Z27组组长叶松说,只有到达排污口的现场,才能掌握最真实、最新的排污情况。 去年,长江委与太湖管理局共同组建了长江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组,像Z27这样的工作小组累计30多个,他们奔赴15个省市,实现了上中下游全覆盖。这是长江流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入河排污口核查。 “入河排污口管理是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改善河湖水质、保障水安全的关键环节,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数量多、分布广、变化快,一定要全面摸清和掌握现状,把好入河排污的重要关口。”魏山忠表示。 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之后,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不少已关停并转,还有不少新增入河排污口。摸清家底,长江大保护才有科学基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王方清表示。 从5月到6月,历时30多天,160多人的队伍走遍了长江8800余处入河排污口,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达到6092个,摸清了目前长江入河排污口的基本情况,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测和信息统计滞后等现象。 “下一步将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管,建立国家-流域-地方的层级监督机制,将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纳入基层河长履职巡查内容。”长江委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王辉日前公开表示。 2018年1月5日,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庆会议两周年的当日,长江委副主任马建华组织召开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工作推进会。 “继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力度,按照‘一省一单’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改工作,管住、守好污水阀门,护好一江碧水。”马建华说。 去年12月29日清晨,江风刺骨,雨后泥泞,记者在位于长江九江河段张家洲汊道汇流段右岸的湖口一违法码头看到,轰鸣的机器正加紧平整现场,一座长72米、最宽处达35米、近3万方土料的实体坝被彻底清除,沿江岸坡滩地逐渐露出地头。 据介绍,该码头工程项目在建时擅自更改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建设方案,将部分钢引桥变更为实体混凝土,严重阻碍行洪安全,破坏岸线生态。 去年以来,除了入河排污口核查,长江委还强力推进了综合执法检查和涉河建设项目核查等长江大保护的系列行动。江西湖口这个违法码头就是在这些行动中发现的一个典型案例。 探索生态调度功能 水利控制性工程,是防汛抗洪最重要的工程手段之一。2017年,长江上中游纳入联合调度的水库增至28座。面对洪水猛兽,通过科学的“排兵布阵”“十指连弹”,实现调峰、错峰、削峰、拦洪等作用。 然而,对于生活在长江里的水生生物,水利工程确实存在负面影响。比如,对于四大家鱼来说,每年春夏之交,长江自然的涨水过程是它们繁衍产卵的天然良机。而水利控制性工程的建设,让这一自然涨水的节律逐渐改变,影响了它们的天然繁衍。 针对这一状况,长江委近年来着力探索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控制性工程正逐渐发挥其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通俗地说,生态调度就是人为地‘复原’这个涨水过程,给鱼儿一个繁衍的‘春天’。”采访中,长江委防办主任陈敏向记者介绍,2017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长江防总对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首次实施联合生态调度,为四大家鱼产卵“模拟”了自然水文条件,促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 “鱼儿繁衍时,需要一个持续涨水的过程,联合生态调度,不仅可以保证涨水,还能保障一定的持续时间,越是接近自然过程,对于水生生物越有利。”水利部中科院水生态研究所党组书记徐德毅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生态调度试验期间,长江上游宜宾断面监测到鱼卵总量0.05亿粒,江津断面监测到鱼卵总量1.06亿粒,长江中游宜都断面监测到四大家鱼产卵总量10.8亿粒,为2011年开展生态调度试验以来的最高。 “当然,除了涨水节律之外,还有水温等很多水文条件对鱼类有影响,我们正在着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可以预见将来工程对生态的恢复会有更多的措施和经验。”徐德毅说。 事实上,2011年,长江委会就同有关部门开始探索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试验。除了给鱼类模拟自然涨水过程,还会根据上中下游水量情况,在需要向中下游进行补水之时,启动补水调度。 2017年12月28日起,长江防总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至日均7000立方米每秒,对中下游进行补水调度。 “主要是洞庭湖来水较历史同期偏少6成,加上降水偏少,致使长江中下游流量和水位均较历史同期偏少、偏低,启动补水调度,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供水安全,保障生态、航运等用水需求。”陈敏说。 此外,非法采砂、岸线无序开发、水土流失等仍然是威胁长江生态的不利因素。近年来,长江委联合沿江省市大力开展整治行动。以非法采砂为例,随着非法采砂入刑的司法解释颁布,打击“黑砂”终于长出强有力的牙齿。截至2017年11月,长江干流已经累计35起得到严惩,抓捕犯罪嫌疑人353人,扣押非法采砂船34艘、运砂船22艘,涉案金额超过2400万元。 “去年是近年来打击非法采砂力度最大的一年。”长江委河道采砂管理局局长夏细禾告诉本刊记者,当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已经形成了“采禁结合,以禁为主”的常态,下一步还将在重要通江湖泊、主要支流依法严打严惩。 “绿色”规划保障绿色发展 绿色长江,规划先行,“只有绿色的规划才能有绿色的发展”。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长江委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例如,2017年长江委编制完成的澜沧江等7项流域综合规划环评通过环保部审查,另有怒江等4项综合规划环评报环保部待审。 长江委规划计划局局长马水山向本刊记者表示,编制流域有关规划是长江委的一项基本职责。长江经济带如同腾飞的巨龙,承担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在每一项规划设计中植入绿色发展的基因,从源头上注入“绿色”血脉。 首先,明确控制流域开发强度,妥善处理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采砂规划为例,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2016-2020)》中,本轮规划的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为8330万吨,较上一轮规划共减少采砂控制总量1390万吨。又比如,去年长江委根据电网覆盖的地区不再开发小水电的原则,取消了部分支流单纯发电任务的水电站项目。 其次,项目选址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编制具体规划中,将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作为优先考虑,充分考虑防洪和供水灌溉任务等安全保障下,尽可能保留天然河段,保护敏感水域。以上述采砂规划为例,可采区从上轮规划的42个减少到本轮的32个,尤其值得指出的是,11个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防洪敏感江段则全部列入禁采区。 再者,严守“三线一单”,将不良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补建过鱼设施,以及强化保护饮用水源地、合理规划入河排污口布局与违规违法现象的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长江大保护中,流域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筹协调作用。技术上,“水利一张图”将长江的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无缝融合,有安全的长江,才有绿色的长江。动员上,“全委一盘棋”防洪齐上阵,如今生态保护工作也已经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时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