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对干旱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连接带上,一场暴雨从天而降。黎伟标/摄 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强降水频繁袭击全球各地。与此同时,全球许多地区的干旱显著增加,严重影响到水资源和能源供应,触发野火等灾害。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霞、研究员周天军等与英国气象局学者合作在《科学》发表文章,指出过去百年来,全球陆地降水变率显著增强,并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 该研究利用国际上所有可公开获取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通过严格筛选和系统分析,揭示了自1900年以来,在观测资料充足地区,全球约75%的陆地上降水变率已增强,其中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东部最为显著。降水变率的增强涵盖了多个时间尺度,包括天气尺度、月尺度和季节内尺度。就全球平均而言,逐日降水变率正在以1.2%/10年的速率增强。 为理解上述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研究团队基于一个两层约化水汽收支动力诊断模型和最优指纹检测归因法,研究发现降水变率的增强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由热力作用主导。温室气体增温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使降水异常幅度增大、变率增强。同时,大气环流的变化也在年代际尺度上影响降水变率,这种动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此前,我们仅在气候预估研究中发现降水变率未来将随增温而增强,现在我们基于历史观测资料发现,随着人为气候变暖的加剧,降水变率百年来已经增强。综合观测分析、物理过程诊断和检测归因,这项研究为认识全球变暖对降水的影响提供了新认识,为深化多尺度水循环变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张文霞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p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