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眼是绿,俯首有花,远处是成群的白鹭……1月24日,记者在福建省厦门市马銮湾新城看到,这里环海湾岸线打造的新城市景观带生态多样、风景如画。 “这些融入景观中的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甚至是看似普通的砖瓦草坪其实都暗藏玄机。”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资源规划部副部长沈林南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些是我们的‘海绵设施’,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城市内涝的风险,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据了解,厦门是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马銮湾片区作为试点主体,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融入了相关理念。当地结合多种技术手段,系统化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率先在全市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能良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传统城市中的水泥地面、柏油路面吸水效率低,雨水难以钻入地下。这阻断了自然水循环路线,增大了内涝积水风险,还会形成城市黑臭水体。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利用自然生态或仿自然生态的措施,提升城市水循环效率,最大限度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位于厦门海沧区的海投自贸天际小区内几乎看不到雨水沟。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改造小区路面坡度,雨水可以沿坡流到小区的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中。小区内,各种调蓄设施有效调节容积可达480立方米。经过对上游地块的道路、小区、公建配套的海绵化改造,马銮湾新城最为重要的内河——海沧新阳主排洪渠已消除黑臭,水体生态系统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有效提高。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沈林南介绍,2015年,厦门马銮湾南部片区约20平方公里成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片区,近年来吸引投资约46亿元,建设海绵项目127项,每年节约浇灌用水86.3万平方米,为厦门市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