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垃圾,共享快递 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从56亿件飙升至312亿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都要收发24个快递。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将不期而至。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对付快递垃圾方面的中西智慧对比。 快递和外卖,可谓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两大产业,但他们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垃圾。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从56亿件飙升至312亿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都要收发24个快递。 这些天量的快递和外卖垃圾都是如何处理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对付“快递垃圾”的中西智慧大比拼。 一以“共享快递”盒为代表的中国方法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将不期而至。比起因爆仓引发的快递延迟,更应该令人担忧的是疯狂购物带来的海量“快递垃圾”。为从源头上解决“快递垃圾”问题,今年“双十一”中国各大知名电商纷纷各显神通,分别推出共享快递盒、循环快递袋,或推出快递纸箱回收服务等应对快递垃圾。 苏宁:推出共享快递盒 如果今年双11,你在苏宁易购上购买3C、母婴、快消品,收到货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快递盒大变样。 近日,苏宁易购推出一款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瓦楞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你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据了解,今年的双11,苏宁将在全国13个城市投入共计20万个共享快递盒。 京东:推出循环包装袋 在快递盒上做文章的,还有此前承诺双11期间快递不涨价的京东。他家推出了循环包装袋,这种包装袋以抽拉绳密封,你到京东自提点带走商品后,包装袋由配送员回收,返回仓储再次打包使用。 目前,京东已在配送环节投入使用数千个循环包装袋,未来计划投用上百万个。 菜鸟:全球启用20个“绿仓” 而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也即将与合作伙伴、商家一起,在全球启用20个“绿仓”。这些绿色仓库,使用的都是免胶带的快递箱和100%可降解的快递袋。 今年的双11,正是绿色物流的首次集中行动。除了开放一系列“绿仓”,菜鸟在双11期间还将在重点城市的菜鸟驿站全面启动纸箱回收。 二美国:回收包装企业可减税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国际上著名纸箱生产商利乐包、艾罗派克、唯绿包装、康美包等已经建立了纸箱理事会,以促进纸箱在美国的循环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除了包装设计,在包装材料技术上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图中的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三日本:鼓励包装再生利用 在亚洲地区,日本在包装绿色化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日本不仅制定并实施《包装再生利用法》,还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鼓励在境内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费者将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后,日本的收运系统将分类完的包装废弃物通过定时回收、集合中转等方式,运输至专门的处理中心进行再循环、再制造处理。 四德国:立法立标强制回收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方责任,以有利于废弃物循环和追责,德国在此方面的做法十分突出。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性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德国还出台《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装生产商外,从事运输、代理、批发商、零售的企业也必须负责回收包装物。 五法国:回收系统责任分工明确 法国在1994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运输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义务将废弃的包装物主动交给生产商或者零售商回收处理。 此外,法国还组建了废弃物回收机构,回收机构均由生产及制造厂商作为其股东,法国在此机制中另外引入了保证人,这样能够保证回收机构有完备的监督机制以及公允性。 在回收系统中,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各级之间都签订了协议书及约定书,责任分工明确,所以这些回收系统都具有很好的内部控制效果,为相关行业所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的高度回收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六荷兰:合同明确规定资源回收 荷兰包装界代表与政府签订了一份合同,该合同内容包含了荷兰市场上流通的外国产品。合同明确自1997年1月1日起65%的包装材料必须可重复使用,其中45%的包装材料必须回收,20%则要求利用焚化法去生产能源。 七比利时:税收助力回收利用 制定一种“生态税”,规定凡用纸包装的食品和使用回收复用的包装可以免税,其它材料则要交税,对于使用可回收复用的包装必须出具已被重复使用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