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2020年,广东省在蓝天保卫战中取得骄人成绩。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2020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广东仅珠三角9市纳入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排行榜——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广东占据6席;改善幅度排名前20位城市,广东7市跻身其中,其中肇庆、东莞、佛山、中山包揽前4名。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AQI)为95.5%,完成国家要求考核目标;全省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优于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41%,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全省臭氧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12.7%,实现5年来PM2.5与臭氧首次同步下降。 减排——路径对了,就坚持走下去 95.5%,这是国家对广东省2020年蓝天保卫战中AQI的考核目标。经济、人口体量都如此巨大的广东,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自2015年起,广东省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整体达标;2018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珠三角也从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原有三大重点区域退出。然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路径对了,就坚持走下去。”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表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策略、好方法必须坚持,其中减排是“王道”,要深挖减排潜力。 “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治气“九字诀”——这是广州这座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型城市的治气“秘笈”和“路径”。 几年来,广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深入推进落实。 “开了这么多公交车,就数这种纯电动车最舒服、最平稳,无油烟,噪声也小。”有着36年驾龄的陈师傅对电动公交车赞不绝口,“充电一晚,可跑上一天,200多公里。” 广州累计投入上百亿元,投放新能源公交车超1.4万辆、纯电动巡游出租车超1.3万辆,全市591台城市配送车辆也全部采用纯电动货车。仅此一项,一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两万多吨,约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10%。 为给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广州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即便是纳税大户,一切也要以生态环保为核心。 2018年,广州市先后关停了广州发电厂、旺隆电厂、粤华电厂共9台燃煤发电机组。此外,关停或实施清洁能源改造26台燃煤锅炉,燃煤锅炉由“十二五”初的约1400台降至30台且污染排放全部达到燃气标准。2019年,广州提前一年完成广东省下达的3年减煤199万吨的任务。2020年1月-11月,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再减煤约164万吨。 走进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的新明珠陶瓷集团萨米特陶瓷工厂园区,宽敞明净的生产车间颠覆了记者对陶瓷企业生产场景的印象。陶瓷企业“煤改气”是肇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之役。自2013年推进“煤改气”以来,截至2020年底,肇庆计划实施“煤改气”的52家陶瓷企业188条生产线已全部完成改造。 暨南大学研究团队追踪报告显示,相比2013年,肇庆市陶瓷行业煤炭消耗量大幅下降,SO2和颗粒物排放实现减排超过50%,NOx实现减排近30%。 据了解,“煤改气”后企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抢占高端化市场,取得良好成效,部分新产品价格是原来低端产品的5倍以上。看到身边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初想搬走的几家企业如今也不愿走了,主动申请“煤改气”。 协同——PM2.5与臭氧五年来首次同步下降 密封舱里,一只巨大的机械手臂正在对汽车零件进行喷漆作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被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这是记者在中山市黄圃镇见到“共性工厂”的一幕。据工厂管理人员介绍,工厂为附近汽车维修企业提供喷漆服务。“生产企业把费用平摊一起处理,不仅成本减少了,而且能免除后顾之忧。”目前,全市已有超过10家“共性工厂”落地,将家具、家电、汽车零部件等喷涂大户集中管理。 随着大气污染格局发生变化,各地臭氧污染日益凸显。2019年,臭氧作为广东省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64.1%。有效防治臭氧污染成为广东实现AQI 95.5%达标的关键。而VOCs排放管控则是臭氧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2020年初,广东提出治气新思路,蓝天保卫战开始迈入以臭氧污染防控为核心的新阶段。随即,各地对占全省VOCs排放总量76%的5650家重点监管企业实施销号式综合整治。 自2020年5月起,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启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达标排放百日服务行动,分批分组对各地市 VOCs 销号式综合整治进行全覆盖现场帮扶指导,规范企业排放管理行为。 监测数据显示,自2020年9月23日“百日冲刺”以来,全省AQI达标率同比改善17.4个百分点,为全年贡献4.7个百分点,为打赢2020年蓝天保卫收官战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为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成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委托5家科研单位组建若干个城市工作组,对东莞、肇庆、中山、江门、清远等11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精准指导、驻点帮扶,建立“科学”和“管理”的逐月闭环工作机制。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广东省共发布空气污染防治预警48次,启动应急应对983城(次),成功“抢回”745城(次)优良天。 “从广东的实践来看,臭氧污染可防可控,并且可实现与PM2.5同步下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评价道。他表示,广东探索找到了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污染物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与模式,为国家“十四五”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策略提供了实践经验。 降碳——牵住源头治理“牛鼻子” “最终成交价为每吨28.10元。”南方航空战略规划投资部能源环保室负责人介绍说,2020年7月,公司将近几年通过节能减排节省下来的约90万吨碳排放配额进行拍卖,经过激烈竞争,最终被6家控排企业和5家投资机构购得,获得收益2500多万元。 从宏观层面的省、市、县(区)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低碳发展规划,到微观层面的低碳产品、社区、园区;从抓住重点行业、重点碳排放源的碳交易,到普惠公众百姓、涵盖城镇农村的碳普惠;从国际前沿的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到领先全国的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工程……2010年以来,广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目标,10年累计下降超44%。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35.61亿元,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需要更多的“源头”治理。作为国家低碳省试点,广东积极探索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近年来,广东海上风电产业步入快车道,全省开工建设项目规模超过900万千瓦。广东也是全国核电利用第一大省,总装机容量1626万千瓦,约占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的33%。 此外,广东还是“西电东输”用量大户。各种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为广东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能,也为南粤大地送去风清气朗的一片蔚蓝。 据统计,2020年1月-11月,广东消纳清洁能源电量3082亿千瓦时,按照等量替代煤电测算,达到了减排二氧化碳约24188万吨的效果,以平均每亩树林减排1.336吨二氧化碳折算,相当于植树约18105万亩,植树面积约等于16.2个广州。 先行者再出发。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广东将拥抱更多的“广东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