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华龙 秋风渐起,收获在望。从成功举办新冠疫情以来第一场线下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到隆重表彰抗“疫”先进,9月的中国向世人展示着抗击疫情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吹动着推动经济复苏的劲风。乘风而行的核能行业全方位发力,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推进着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果,不断地带来利好消息。 事实上,在今年的抗“疫”战役中,核能行业的表现可圈可点。在9月8日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核集团北京原子高科金辉辐射技术应用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殊荣。自疫情暴发以来,该公司突破技术瓶颈,采用辐照灭菌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灭菌时间大大缩短,第一时间复工复产,免费为大量防疫物资提供辐照消毒灭菌服务,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本次疫情中一次性防护服短缺的问题;而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时任核工业总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现任核工业四一七医院院长施晓松在支援湖北武汉、吉林舒兰的抗“疫”工作中表现突出。 核电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同样引人注目。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和民营资本首次参股投资的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两大项目有效总投资超过700亿元,将带动大量就业。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能源支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有业界专家认为,本次核准表明未来我国核电审批将有序化、常态化;新一轮审批有望引领核电产业链进入复苏期。 目前,“华龙一号”海内外项目都在有序推进,极大地增强着业界的信心。9月4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始装料,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几乎与此同时,“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K-2机组于当地时间9月4日热试成功,为装料奠定基础;同日,同样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漳州核电2号机组浇筑核岛第一罐混凝土(FCD)、正式开工建设。这三大事件形成了罕见的“华龙”三连发,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核能行业在9月里取得的进展可谓遍地开花。9月15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CAP1400全范围模拟机自主化核心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由国家能源局核电司组织的综合绩效评价。该课题研究成果为CAP1400全范围模拟机自主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自主化核电软件的工程应用,为支撑我国核电品牌“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9月间传出的消息表明,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李子颖研发团队负责的国家科技部“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重点研发项目,在南岭诸广地区实施的长江1号钻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95米~1550米深度发现了多层工业品位铀矿段,其中在950米深度发现了厚大工业铀矿化,在1550米深度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深的工业铀矿,刷新我国工业铀矿发现的最深记录,为开辟新的找矿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导回旋加速器质子束能量首次达到231MeV,标志着中核集团自主研发质子治疗系统实现重要里程碑节点。据公开文献报告,这是亚洲地区自主研发紧凑型超导回旋加速器质子束能量首次达到230MeV以上。据悉,由中核集团原子能院自主创新、自行设计的23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旨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剂量率、小型化精准放疗设备,力争突破国外在这一重大医疗装备领域的垄断地位,逐步实现我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回旋加速器设备国产化,在国际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带动我国精准放疗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有专家指出,此类大型超导回旋加速器,除了用于质子治疗,在宇航器件、核心芯片研发和应用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与此同时,老牌核能大国也正积极布局疫情后的核能建设。9月3日,法国宣布正式推出1000亿欧元(约合1165.6亿美元)的新冠恢复计划,即“法国恢复计划”,其中300亿欧元(约合355.02亿美元)用于能源转型。300亿欧元中的4.7亿欧元(约合5.56亿美元)用于核能行业。在4.7亿欧元中,2亿欧元(约合2.37亿美元)将投入研发事业,确保法国在核工业的专业领先位置;1亿欧元(约合1.18亿美元)将用于支持中小型企业;1.7亿欧元(约合2.01亿美元)将用于170MWe“Nuward”小堆建设。据了解,从 2012年起,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法国电力集团(EDF)、法国原子技术公司(TechnicAtome)和法国海军集团(Naval Group)成立企业联队共同开发“Nuward”小型堆设计。据法国核能协会(SFEN)消息,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已于2012~2014年间完成,总结摘要初稿也已于2019年底完成。另外,关于实施国际合作的初步项目总结和文件将在2022年之前准备就绪。2022~2025年间,法国将启动小型堆基础设计开发工作,随后将进入先进概念、认证和原型堆建设阶段,并在2030年实现首座原型小堆交付。 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纽约时报》、彭博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都评价中方作出了“惊人”承诺。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作为在我国低碳能源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核电行业,势将在我国履行重大国际承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