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位于内蒙古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北方),因“核”诞生,为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6月28日,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主办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名录”发布仪式上,中核北方被认定为“我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成为首批发布的核工业行业的12项工业文化遗产之一。 60年间,中核北方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两弹一艇”时期的辉煌,作为我国的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目前中核北方的核燃料元件制造从以前的跟跑、并跑,正在向领跑迈进,初步建成了一个集核电燃料技术与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核材料与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 资深家底 进军核电市场 根据检验结果判定,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端板焊设备智能制造系统通过设备合格性鉴定,这标志着端板焊智能制造系统已经由调试阶段进入到鉴定使用阶段。”2018年5月的一天,已在中核北方稳定运行了15年的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又传来喜讯,又一台设备通过自主化改造实现了国产化、自动化,这已经是这条生产线自主化完成的第4项自动化改造。 中核北方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建成于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凭借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中核北方昂首迈入了核电领域, 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这个新纪元中,中核北方积极发挥“资深”优势和科研生产能力,先后建成了我国第一条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世界首条工业化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以及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全面掌握了二代到四代核电燃料元件的制造前沿技术。 截止到目前,中核北方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为秦山三期核电站提供燃料元件15.4万个,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为秦山二期、方家山和红沿河核电提供换料已生产组件888组;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完成了三门首炉换料64组燃料组件的生产任务,成功实现了AP1000燃料组件国产化的国家战略目标;世界首条工业化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36万个球形燃料元件的生产,实现了高温气冷堆元件制造从实验线到工业规模生产线的直接转化,为我国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首炉及后续换料提供了坚实保障。 依托于此,中核北方构建起了我国当前核电燃料元件产品多元化、 产能规模化、 技术最全、 规模最大的核电燃料元件制造产业新格局,为我国掌握先进的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核电燃料元件制造技术的自主化做好了技术储备。 自主创新 激发原生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CAP1400大型先进压水堆”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为标志,我国的核电自主化已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和我国核电整体输出“走出去”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核燃料元件制造也正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向自主化研制的道路,不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中核北方从引进二代、三代核电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到建成世界首条工业化规模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掌握具有四代特征自主化的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前沿技术,描绘出了我国核燃料元件制造不断创新发展的浓缩版的路线图。 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于2013年3月在中核北方正式开建;2015年4月,生产线进入调试生产阶段;2016年3月,生产线投料;2016年8月生产线正式生产。2017年7月17日,第20万个工业化球形核燃料元件成功下线……诚如建设之初,中核北方就提出要通过这条生产线的建设、调试、生产运行,达到“出产品、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出精神、出示范”的成果,第2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的顺利下线,不仅标志着“六出”成果的实现,更标志着这条生产线的完全打通和达产达标。 “这意味着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堆型的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已经进入稳定的规模化生产阶段,也意味着从清华大学实验线首次直接转换成工业化生产这条技术路线被完全打通,标志着我国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制造水平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核北方副总经理张杰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道。 除掌握了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外,中核北方还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大型先进压水堆自主化燃料组件的研制任务,并完成了原型、定型等组件的研制任务。以上述两个项目和新一代核材料、 核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近些年,中核北方不断激发原有的优势和动力,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正积极开展新型燃料元件的研发工作。 借势成长 拓展发展新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核北方,积极争取核电燃料元件新项目,推进产业能力建设,一直与进一步激发利用原有优势,拓展核技术应用市场并驾齐驱。并先后建成了中核集团核材料研究与应用开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核燃料材料联合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钍基燃料元件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机构。 在完成日常生产任务的同时,中核北方凭借60年科研生产经验,在核技术应用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研制生产的航天用测高仪屏蔽体,助力“神舟”、“嫦娥”飞上太空,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通过核技术拓展,先后开发了钴调节棒、医疗堆燃料元件等多种民用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目前,世界上工业和医疗领域所需钴源,通常是采用天然钴燃料组件在核反应堆内辐照后获得钴-60放射性同位素,最后在热室内进行分装组合后投放市场的。进入21世纪,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生产钴源项目被列入中核集团“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重点项目。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该项目列入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同年中核北方正式承担了钴调节棒组件的研发与生产任务。历经5年的科技攻关,2008年11月底,中核北方向秦山三期核电站正式提供了25套合格的钴调节棒组件。至此,中核北方成为了向秦山三期核电站提供钴调节棒组件的国内唯一承制商,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结束了我国钴源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格局,打破了加拿大世界钴源的垄断地位,国内80%以上的钴源供应市场实现了国产化。 在此基础上,2016年底,中核北方与中广核集团合作,承接了压水堆用先导钴靶件研制生产项目,在公司上下通力合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攻克了先导钴靶件项目所有制造技术。2017年8月底,中核北方研制出的全球首批压水堆钴靶件,并顺利通过用户的源地验收,标志着中核北方又在我国核技术应用上填补了一项空白,开创了中国压水堆生产医用钴靶件的先河。 改革开放的40年间,中核北方不忘强国初心,牢记兴核使命,积极拓展核燃料元件制造、核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发展新道路,实现了适应市场化的蜕变。未来,中核北方还将围绕核燃料、核材料加工制造的主业,将优势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发展新动力,推进新项目建设,形成发展的新格局,构建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国家的核电走出去及自主化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