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发展之路 今天,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早在4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核电还只是一张白纸。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商用核电从零出发,如今已走上一条以吸收引进技术起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核电技术的发展之路。而这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核"力逆袭之路,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以下简称中建二局)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核电建设者为之不懈耕耘了近40年。 起跑:跟着"洋师父"当学徒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广东作为前沿阵地,发展的动力和势能一触即发。但电力资源却成了阻碍发展速度的掣肘,全省的电力装机容量仅为187万千瓦,工厂常常每周开四停三。更为棘手的是,紧邻广东的香港同样面临电力紧缺的难题,珠江两岸的两颗"明珠"同时因为电力资源紧缺而无法闪耀全部的光彩。 如何解决电力紧张的难题?当时两台普通核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就达到200万千瓦,比广东省全省的电力装机容量的一倍还要多。建设核电站成为解决粤港地区能源、电力匮乏的一条出路。 历经波折,1985年1月,大亚湾核电站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启航。1987年8月7日,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孕育了近10年的核电梦从这开始变为现实。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大亚湾核电站承担着我国核电"高起点起步"的历史使命,时任国家总理李鹏指示大亚湾建设者的任务就是"建成,学会"。大亚湾核电站是一个"交钥匙工程",中国与法国、日本等国际大公司合作,联袂组成三国四方的HCCM核电建设合营公司,由法国人牵头建设好后,移交给中方,法国人是"老师",合营公司则是从零起步的"小学生"。 在施工期间,汇集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外籍工作人员以及上万名的国内建设者,当时大家都戏称大亚湾是个小型"联合国"。尽管中方是完全的跟随者,但当时所有的中方建设者对于确保安全、质量,学习先进技术却从未有任何懈怠。因为他们深知,这项工程不仅是解决粤港地区电力供应、能源多样化和经济受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我国核能利用事业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把国际上先进的核电技术拿来为我所用。 随着大亚湾核电建成,大亚湾团队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多。中建二局参加了大亚湾核电站土建工程,大亚湾核电科学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国内外少见的高质量施工厂房、可靠缜密的安全措施、严格有序的劳动纪律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方式,培育和锻炼了包括中建二局1000多名职工在内的全体核电建设者,为之后的中国核电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也孕育出了一个能与国际核电巨头同台竞技的优秀企业--中广核。 追赶:核电"新兵"苦练内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中国核电作为世界核电的一股新生力量,逐步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支核电新兵始终没有停下奋力赶超的步伐,一座又一座的核电基地出现在中国的沿海:全国纬度最高的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中国建筑首个核岛工程--广东台山核电站;中俄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 每建设一座核电站,中国的核电建设者都从科技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吸收先进技术与经验,多个核电工程国际标杆建设从5级逐步上升到8级水平,中国核电在超越历史、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进。 以辽宁红沿河核电项目泵房蜗壳施工为例,蜗壳是泵房中最重要的部位,被称作泵房的"心脏"。因其形状为渐变截面螺旋状旋转,逐渐张开,逐渐变圆,状似蜗牛壳,所以称之为"蜗壳"。由于蜗壳的异形结构,在施工中有着模板拼装复杂、钢筋加工绑扎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特点。该工程的核电建设团队围绕这一重难点进行科研攻关,成功开发出《预制钢筋混凝土蜗壳施工工法》,实现了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一箭三雕"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经专家鉴定,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台山核电站核岛反应堆厂房堆芯结构的施工应用了一种特殊的混凝土--牺牲混凝土,这是我国核电建设首次应用该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最大的特性就是会"牺牲自己",比如万一发生了公众最为担忧的核事故,牺牲混泥土与核电站堆芯熔融物接触后能受热熔化与之混合,快速降低堆芯温度,并包裹放射性裂变产物,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对环境与公众的危害。 台山核电站所使用的牺牲混凝土由中建二局自主研制,它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建筑已完全掌握了牺牲混凝土从研发到使用的全套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这一技术的垄断。30年核电建设的过程中,这样零的突破的例子数不胜数。该公司在核电建设领域共参与了全国二分之一的核电站建设,共开发国家级专利85项、省部级以上各类型工法31项,其中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核电站土建施工的诸多技术空白,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6项,撰写发表各类技术论文183篇。 "参建大亚湾核电站时,我们是学生,跟着拥有核电先进施工技术的外方学,现在我们是核电建设的主力军。"对于30年来核电建设的发展,中建二局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建光这样说到。30年的积累和沉淀,当年的"学徒"中建二局已经成为我国核系统外唯一一家独立承建核岛土建工程和唯一一家"常规岛-核岛土建一体化"施工的建筑企业。 超速:世界核电迎来"中国芯"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40年,中国核电以盎然的生机和活力迅速发展,曾经依赖进口的核电核心技术,历经近40年的积累沉淀,终于迎来了中国自主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HPR1000),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又一张"国家名片",华龙一号这一核电核心技术,也为世界核电注入了一枚中国强"芯"剂。华龙一号是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建设和运营经验基础上,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机型,能够抗击大型商用客机撞击。其安全性与国际主流技术相当,经济性更具竞争力。 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华龙一号也从海外传来喜讯。2017年11月16日,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正式进入第二阶段。GDA是世界上最严苛的核电技术审查,向英国提出申请的5种堆型中,至今只有法国的EPR技术顺利通过。只要中国的"华龙一号"通过GDA,就具备了金牌"护照",为其进入英国、全球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而在国内,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3、4号核岛机组的土建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中,这两个机组都有一颗"中国芯"--华龙一号,它们不仅是中国广核集团"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也是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的参考电站,两台机组将伴随着GDA审查同步推进。除了效力国内,华龙一号还肩负着推动"中国标准、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中国核电技术扬帆出海之重任。 "出口一座华龙一号核电站相当于出口200架大型商业客机,这对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5400家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影响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说。作为建设者,广西防城港3、4号核岛的建设者中建二局也深知这次"护龙出海"的使命,一直坚持以最严苛的质量安全标准,为中国建造品质代言,让华龙一号由图纸变为现实。 以该项目3号机组为例,1万多平方米的钢板全部要通过焊接成形,把这些钢板平摊开来,面积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其中如若出现1.5毫米以上的单个气孔,或者针尖大小的连续气孔,都会被视为不合格品。因此,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成了关键问题。为此,在项目成立了焊接培训学院,专门培养核级焊工,还配备了专业工程师运用无损检测的方法,用专业仪器检测焊缝,让所有缺陷无所遁形。 在安全管理方面,更是没少开动脑筋。比如每天开会的造型都不一样,淘汰过去的一人在前,集体列队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被戏称为"圈儿会"的同心圆站位班组会。班组所有人围一个圈站好,班组长和工长站在圆心位置分配任务、做技术、安全交底,既保证每个人都能听清任务内容,又便于班长随时检查班组成员精神状态。 2018年5月23日,经过近两年的建设,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终于迎来"加冕"时刻。伴随着重达220吨、大约为3个半篮球场的面积的穹顶稳稳的落在了钢衬里筒体上, 3号机组穹顶成功吊装,标志着核岛主体工程由土建施工向设备安装阶段全面转变。虽然迎来这一重要节点,但是每个建设者仍没有停歇,为这一中国"智"造的巅峰之作而努力奋战着。 从跟跑到领跑,从无到有再到强,我国核电的蜕变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果。站在全新的节点,核电建设者将继续用最严苛的质量安全标准为中国建造品质代言,用核电,这一安全放心的清洁能源,守护天蓝海碧的美好明天,"筑"力更多的核电"中国芯"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