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产业链,规模化 :产业链、规模化及人才是“华龙一号”的重要优势 ———访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刘勇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梳理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对于核电,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高铁、核电等装备走向世界。 提及核电“走出去”,“华龙一号”在其中自然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目前“华龙一号”发展情况如何?“华龙一号”在安全性及经济性等方面有何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刘勇。 中国电力报:安全一直是核电发展的基石。“华龙一号”在核安全方面有何亮点? 刘勇:“华龙一号”在安全设计方面,首先满足了当下最严格、最先进的设计标准;同时充分参照了国外两种三代核电技术的基准,符合美国用户要求(URD)和欧洲用户要求(EUR);其次,还充分借鉴了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中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华龙一号”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可以说“华龙一号”是目前对核安全因素考虑最为全面、系统的三代核电技术。通过这些措施,“华龙一号”比二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在“防止严重事故”和“降低大量放射性排放”两个重要安全指标方面,提升了一至两个数量级,达到国际先进三代核电堆型水平。 中国电力报:核电站除了重视安全性能外,经济性等方面也是重要的考虑标准,那么“华龙一号”在这些方面有哪些优势? 刘勇: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核电技术以及批量化项目建设,形成了涵盖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建安施工及调试运维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而“华龙一号”就是以我国工业体系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三代核电技术,这就保障了“华龙一号”供应链的成熟可靠。另外,我国的工业基础和市场规模,特别是我国自身庞大的核电市场,在规模化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就使“华龙一号”在经济性方面具有巨大规模效应和竞争力。 另外,通过核电产业三十余年的持续发展,以及近二十年大批量核电项目建设,我们形成了一大批覆盖全产业链的、年富力强且具备丰富经验的人才队伍,这是我们核电产业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华龙一号”技术有着国内庞大核电市场、完备产业链和完善人才队伍的支持,使其可以在国内发展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电力报:“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一直是业内人士较为关注的问题,那么目前“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情况如何? 刘勇:目前“华龙一号”全部核心装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如我国“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广核防城港核电站的3号、4号机组设备的采购已全部完成,根据最新的采购金额数据计算,目前设备国产化率为86.7%,符合国家能源局项目路条中的国产化率不低于85%的要求。特别说明一点的是,防城港核电3号、4号机组的进口设备统计中已包含关键设备进口零部件,在“华龙一号”增加新设计、新设备、提高安全等级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在CPR1000核电项目国产化上的一定提升。而且,以前只要设备合同是“人民币合同”,我们就认为其达到了国产化的标准,至于下一层承包商是否从国外采购则再不过多考虑。但现在,除了需认定是百分之百的“人民币合同”,还需将这些设备进口部件和材料计算在内。 另外,虽然还有百分之十几的设备我们并没有国产化,但并不说明我们不具备研发能力,只是从经济性等方面权衡,最终选择不进行国产化生产,如果有需要,对其进行国产化生产也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电力报:“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那么目前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另外,防城港项目目前有何进展? 刘勇:曾几何时,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仅仅只能制造核电站小部分设备,而今却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并可实现核心设备全部国产化,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中广核等企业坚持以项目带动核电制造业发展,核电设备的制造要求非常高,也正是这个“高要求”促使了国内设备制造厂商不断成长,我们以项目建设的合作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我们在订货过程中会组织对项目各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帮扶,同时向厂商传递核安全文化的理念,协助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培育核安全文化,使其核安全管理逐渐走向成熟。通过这些手段,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装备制造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很多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过困难和挑战,这些都是设备国产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也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获得提高,经历优胜劣汰,优质的企业不断在改进中脱颖而出,而我国核电的整个产业链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保障了国产化设备的质量。 对于防城港项目,中广核防城港核电3号、4号机组不仅是我国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也是英国布拉德韦尔B“华龙一号”项目的参考电站,因此受到国内外格外的关注。目前,防城港二期建设顺利进行,设计已经基本固化,预计年中完成3号机组的穹顶吊装,将从核岛土建施工转入设备安装阶段。这些都将为我们在英国开展的“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奠定基础,同时也增强了目标市场国对“华龙一号”的信心,为“华龙一号”落地更多国家打下了良好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