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工业 福岛核事故距今已整整七年。七年,足够让人铭记。 后福岛时代,中核集团在保障我国核安全,稳妥推进我国核工业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思考,进行了怎样的改进,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未来目标又是什么? 这场记者见面会告诉你答案。 将1月15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 人民日报:能否谈一下设立中国核安全学会详细设想? 王寿君: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和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工业要安全发展。我今年有两个提案,分别针对核安全文化认知不同群体。 提议将1月15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并以设立核科学日为起点,在社会民众中开展系列核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不再谈核色变,进一步了解核和核的进步,为核能发展创造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建议成立中国核安全学会,为涉核单位和人员,搭建核安全领域共享平台,有助于核行业发展;有助于践行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有助于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搭建互信桥梁;有助于跟踪国际前沿动态,分享先进科技成果。 合并重组效应1+1>2 人民网:两大集团实施重组后工作怎样安排,下一步如何改革,将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王寿君:两大集团实施重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核工业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进核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核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十年前两大集团就提过合并。我们是上下游关系,不存在合并后大的整合。国家批准两大集团重组将产生1+1>2的效果,这将为核工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求、实施“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顾军:两大集团重组合并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重组的目标是参与全球竞争。这符合国资委对央企战略重组要求,有利于加大我国核工业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利于集成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核工业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核电“走出去”。 希望国家出台政策让核电基荷或满负荷运行 新华社:面对核电消纳,中核集团是怎样应对的?如果降功率运行的话对核电站的安全有无影响? 余剑锋:发展核电是国策,中国发展核电应该坚定不移。完整核工业产业体系需要持续不间断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出台了《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但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所以希望国家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有助于核电基荷运行和满负荷运行,使核电进入良性循环的道路,保证不断建设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经济性、安全性,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清洁能源。 同时建议把核电作为基荷能源的一部分,把核电提高到和水电、风电、太阳能同样的位置进行政策性支持,配合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形成良好的能源结构。中核集团愿意在特定地区适当参与调峰。 中国核电运行建设水平国际领先已超越美国 《能源》杂志:中核集团为何建议应尽快启动并核准6-8台核电机组,如何解读新发布的能源指导工作建议。 余剑锋:在中国核电运行方面,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和秦山二期1号、2号、3号机组的WANO综合指数为100分,排名世界第一。我们国家的运行和建设水平国际领先,可以说是超越美国。所以说发展核电势在必行。 罗琦:国家能源局提出今年将核准6-8台核电机组,这符合中国核电发展意愿,同时也符合中国核电发展预期。核电发展一直以来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沿线上60多个国家亟需核电“走出去”做出贡献;“中国制造2025”需要核电拉动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国家打响“蓝天保卫战”、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核电发展。核电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核大国地位、抢占核领域制高点的重要一环,发展核电符合国际发展规律。 《英才》杂志:对核能在替代传统能源包括其他类型能源方面有着怎样的预期? 余剑锋:从物理和哲学层面讲,人类目前能发现最大能量的地方就在原子核,人类社会要进步,核能就是不能停步的技术,核能发展要坚定不移搞下去。 我认为核能能否替代常规能源,至少在储能技术出来之前,核能是最佳选择,即使储能技术研究出来,也需要清洁的基荷能源做保障。核能作为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改善、雾霾治理等都有着很积极的影响。这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到30万千瓦以下火电都要停掉,最好的选择是由核电替代淘汰的火电,进一步降低火电比例。 原子能法出台已经基本具备条件 中国改革报:未来原子能法出台将对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顾军:核领域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从国际经验看,用法律手段促进和规范原子能研究、开发和利用活动,是核大国和开展原子能和平利用国家的普遍做法。 经过六十多年发展,中国核工业已经进入了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新时代。在新的要求下,如何从法律层面对中国核工业发展进行指导成为关键之一。尽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还缺乏一部基础的、全面的、能够规范整个行业的原子能法。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原子能法出台已经基本具备条件。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也是军民融合战略产业。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国制造2025,核工业不可缺位。如何让更多公众了解核、接受核、支持核,亟需从法律层面对核工业发展做出比较明确的指导。 此外,我国批准加入了多项核领域国际公约,加快原子能法出台,也是中国从法律角度,彰显中国作为核大国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承诺,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加快中国核工业“走出去”的具体体现。 中国核工业全产业链“走出去”有底气 第一财经电视:请问中核集团2018年海外产业布局有些什么计划? 刘巍:我们对华龙一号“走出去”充满信心。中核集团海内外共在建4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 从国际核电市场需求看,共有72个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其中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有41个,“一带一路”周边还有11个国家正在发展核电。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将新建机组约300台。“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将占到新建机组数的约80%。中国核电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靓丽的名片。 李子颖:完整核工业产业链是中核集团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优势。2017年,中核集团与沙特地调局合作开展沙特铀钍资源评价项目,项目进展顺利。2018年1月29日,该项目在1.7片区开钻第一钻,拉开钻探工作序幕。中沙两国在核领域有着广阔合作空间,可实施产业对接。中核集团希望与沙特继续开展铀钍资源项目二期合作,加强核电领域合作。 新型离心机投运将保障中国核电发展 中央电视台:目前离心机的新技术已经研发成功,这将为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意义? 王黎明:这标志着国产铀浓缩离心机实现了升级换代,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技术水平、经济性进一步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的研制和工业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铀浓缩领域的地位和竞争力,是中国核能发展燃料供应的重要保障,对提升核电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华龙一号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可以稳定地提供自己的核燃料,将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一个核电站寿命是几十年,一个核电站投运之后,燃料的供应也会是几十年,这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能源》杂志:乏燃料后处理产业国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朱纪:乏燃料后处理是核工业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目前核燃料循环上的短板,希望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坚持闭式循环这一基本原则不动摇;二是在西北建立国家实验室,将后处理科研工作提高到国家层面上给予支持;三是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谈判目前已经到了最后一公里,希望国家能继续给予支持。四是国家已经启动重大专项,希望有关部门统一协调部委方面的问题。五是希望以后处理为切入点,在西北建立核工业军民融合示范区。 中国目标是建设世界最先进的核工业 《英才》杂志:很多企业想进入核能行业,请问开放门槛,行业还需要完善哪些规则和内容? 余剑锋:中核集团是个开放包容的企业,希望所有行业都能参与到国家核工业建设体系中。我们不搞封闭建设和研发,中核集团希望成为牵头、引领核工业技术发展、建设核工业完整体系的集团。我们希望所有的科研单位、科研院校包括研发机构以及民营企业和我们团结一致,把我国核工业水平推向更高台阶。 国内我们欢迎所有行业参与并投资核电。中核集团不止有核电,海上核动力、低温供热堆、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希望感兴趣的行业企业都来洽谈合作,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企业,希望能和大家携手共进把中国的核工业建设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核工业。 “燕龙”堆已具备产业化能力 中国电力报:去年年底中核集团发布了“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请问“燕龙”有什么优势?目前进展如何? 钱天林:“燕龙”是中核集团在泳池式研究堆五十多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需求开发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堆型产品。据测算,一座400MW的“燕龙”低温供热堆,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万户三居室。目前已经具备产业化能力,示范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工作。建成后可以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供暖,助力环保,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贡献。 中国电力报:核技术生产和应用能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哪些新动能? 万钢:核科技可以在改善人民生活和健康方面做很大贡献。我呼吁加快大型放射治疗和诊断设备国产化、产业化发展,促进核技术为人民幸福生活做出更大贡献。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还非常小。“一带一路”沿线人口约44亿,如果这一区域核技术应用发展可以达到美、日的水平,将是一个约4万亿的巨大市场。中核集团在钴-60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品、成像装置、探测器、加速器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合作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核工业强国离不开强大的核基础科研能力 科技日报:中核集团本次两会为什么要提出加强核科技基础研究的提案? 段旭如:核基础科学是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三大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是核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 新时期我国要建设核工业强国,必须要有自己领先的核心技术,更离不开强大的核基础科研能力。我们建议加强核科技基础研究,制定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核基础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国内相关研究院所、高校的研究资源和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加强核基础科研设施建设及运行的投入,推动核技术体系的发展。此外,还建议在西北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带动我国核技术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