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投资,中国核电 1月28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顺利吊装入堆。 据悉,该设备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工程压力容器,与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相比,“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压力容器的制造标准更新为RCCM-2007,设计寿命由40年延长到60年。 作为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该核电站的顺利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路线的实践本身,更在于打造中国核电“出海”的名片。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核能投资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徐玉明就表示,目前是中国核能发展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在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核电建设能力同时,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世界核协会中国区负责人Francois Morin也表示,尽管化石燃料仍然是全球发电行业投资的主流,但已经可以看到核电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拥有的巨大机遇。 事实上,伴随中国核能技术的不断增强,已经有一些民营资本开始对这一行业的投资进行布局。除了去年10月组建的海核能源外,国内投行也开始研究这一资产的发展潜能。 “实际上,目前优质资产比较稀缺,更不用说是能源类的了,”一位投行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保持8%的回报率的话,核能投资未来的前景还是非常大的。” 目前全球共有447个核反应堆,扣除新建等因素外,还剩300个。而在剩余的300个反应堆中,绝大多数的建设时间集中在1968至1980年间,“未来十年间,升级、延寿和改造的需求也将提供巨大的机会,而这些将会带来资本的聚集。”海核能源董事长邱臻说。 中国核电机遇期 从全球来看,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核电发电量的国家,但从国内来看,核电在整个中国发电结构中的比例依然极小。 截至上个月,中国已经运营机组37台,在建机组19台,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8个省份。2017年总发电量2474亿千瓦时,比2016年同比增加17%,但仅占全国统计发电量的4%。 值得注意的是,与火电、风能和光伏相比,核电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6987小时,有13台机组的设备利用小时数超过7400小时,最大达到8706小时。“基本上等于有95%以上的时间都在发电,这要比火电、风电和水电等高得多。”徐玉明说。 从建设水平上看,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已经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核电的发展带动了产业升级,也培育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可以说我国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核电工业体系,自主化和国产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徐玉明说。 从发展潜力来说,经济不断发展一定需要电力供应能力的不断提升,依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6.8-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到4.8%,届时,核电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 远期来看,徐玉明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的装机规模将翻一番,2050年则翻两番到150 GW,发电量占比接近全球平均值11%。同时,除了目前常规的大型核电发电机组外,小型先进模块化多用途反应堆(简称“小堆”)也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积极推动的小堆项目由英国劳斯莱斯集团和英国政府负责,尽管已经有了ACP100的设计,但国内的小堆标准尚在研究和讨论阶段,“小堆的优点很突出,灵活、可提供发电和发热等多种需求,但是缺点就是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徐玉明说。 不过,在海核能源首席科学家杨汉新看来,小堆也有大堆不具备的经济性。“和常规反应堆不同,小堆在建设同时即可以开始发电,前期投资也较大堆更少,可以在建设的同时就提供现金流,方便企业进行进一步的融资,降低整体成本。”他说。 全球机遇与挑战 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全球范围内对于核电是否发展的态度出现了前所未有争议。 以德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宣布全面放弃核能,而另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法国,对于核电的态度依旧保持积极,但是更多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对于核电的态度则是处于“暧昧不清”的阶段。 “从地区来看,除了发达国家之外,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中国核电出海重要的目的地,” Francois Morin告诉记者,“而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对于这些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需求,是有所低估的。” 他预计,2016-2040年间除了中国以外,核电增长幅度最高的地区来自于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平均增幅均超过100%,这些地区的核电技术和基础设施均较薄弱,增长的潜力就被放大。 除了新建项目外,已有项目的升级和延寿也成为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依据前文所述,全球300个在役核电站需要在设计年限到时进行相关改造,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这一需求同样提供了强大市场空间。 但是,限制全球核电产业不断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核电经济性降低的瓶颈,就是安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全球主流且成熟的第二代核电技术路线被迫全面升级,不仅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上有巨大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对恐怖袭击的保护措施。 更高的标准催生了新一代——也就是第三代核电技术路线,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就成为了其中之一,并逐步投入建设中。目前除了国内的福清和防城港项目外,巴基斯坦的卡拉奇项目也有两个机组在建。 2015年,“华龙一号”技术开始交由GDA(英国通用技术审查)审查,最早将于2020年通过,届时,通过全球最严苛的核电技术路线审查的“华龙一号”,出海将更加顺畅。 更安全的核电技术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和民众对于安全性的担忧,但在另外一方面却增加了投入,影响了核电的经济性。而且由于全球各地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落地时均出现了延期等现象,也提高了建设时的成本。 而摆在目前核电出海的风险,则是安全标准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代的建设还未成熟,第四代已经要出来了,安全的要求和标准在不断提升,成本也会不断升高,这也是困扰未来核电发展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一位观察核电产业的分析师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