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核电

旗下栏目: 火电 核电 水电 热电 智能电网

罗琦:批量化建设自主三代核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两会声音】

文章来源:中国核电                   发布时间:2021-03-09
摘要:3月5日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特别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三代核电

3月5日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特别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近期,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网热词,核能作为低碳能源,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将如何具体支撑这项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实现?对此,在此次“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

核能是我国履行减排承诺的

可靠选项

记者:近期全网都在热议碳达峰、碳中和,您认为在这项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实现过程中,核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罗琦:核能作为低碳能源,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基荷电力稳定、单机容量大、占地规模小、长期运行成本低、核燃料易于储备、可有效提高能源自给率等优势,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IAEA预判,只有增加核电利用,未来全球才有可能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数据显示,近年来核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持续增强,2019年,全球核电总发电量达2657太瓦时,贡献了世界约1/3的低碳电力。而核能对低碳电力的贡献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核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

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具备了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为标志,我国实现了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核电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国际先进行列。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每年8至10台套核电主设备的国产化制造产能;具有同时建造 30 多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建立了较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核燃料生产与供应能力满足核电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具备快速发展核电的能力。

但截至2019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5%,2020全年发电量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OECD,18%),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不匹配。

加快核电建设步伐

助力拓宽低碳能源新空间

记者:那您认为可以如何解决我国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匹配的现状?

罗琦:一是要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保证稳定的年开工量。基于我国核能发展已有的基础和条件,综合考虑核安全以及用电需求、节能减排、保障能力等因素,建议从2020至2035年每年稳定开工三代核电机组6至8台,机型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大型压水堆为主,逐步推广建设模块化小堆,推进快堆核电发展。争取到到2025年,核电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6%;到2035年,核电在运规模达到1.8亿千瓦左右,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接近目前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所有核电项目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应电量消纳政策,确保核电承担基本发电负荷的调度地位始终得到保证,以保证核燃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考虑核电建设周期长、一次性投资大、运行寿命长等特点,在核电还贷期内适当控制市场交易电量比例,确保核电厂的还本付息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核电建设领域恶性低价竞争;进一步研究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扩大核电电量消纳的区域范围等,以促进资源充分利用与核电健康发展。

三是要加速推进核能新应用,围绕“核能供热”这一核心,中核集团正在积极做出努力,致力于用核技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驱散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真正将国家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需求,原子能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其泳池式研究堆50多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优势,开发出了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堆型产品——“燕龙”。这个供热反应堆技术成熟,低温常压运行,无需厂外应急,可贴临城市建设,具有“零”堆熔、“零”排放、易退役、投资少等显着特点,而且选址灵活,内陆沿海均可,非常适合北方内陆,使用寿命为60年。反应堆退役彻底,厂址可实现绿色复用。在经济性方面,一座400MW的“燕龙”,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可温暖20万户三居室。热价远优于燃气,与燃煤、热电联产有经济可比性。

设立国家核科学日

为核能发展创造更好舆论环境

记者:核能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为基础,您认为国家核科学日的设立,是否可以对此起到积极作用?

罗琦:是的。一直以来,将9月27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的呼声都很高,1958年9月27日,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生产。这是我国首次建成的重大核科学设施,奠定了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基础,标志着我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开启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新纪元,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从此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所以建议将9月27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在核科技发展历史中具有特殊意义。

设立“核科学日”,将其打造成我国发展核能事业、建设和强国的重要载体和普及核知识的重要平台、向社会公众展示核科学技术世界的窗口,有利于继承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激励核工业人和核科学工作者在核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求索不止、创新不竭,教育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引导社会公众认知核科学;有利于为核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推动我国核工业强国建设,提升核工业国际影响力。

目前我国核文化还不够普及,不少公众谈核色变,对精准放疗、辐射成像、诱变育种等各种核技术应用更是知之甚少。设立核科学日,能够推动我国核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引导社会公众科学认识、理性对待核科技,信任并受益于核科技发展,为核能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让核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