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整机商,金风科技,北京国际风能大会 10月14日下午,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0)举行了CWP2020企业家论坛。以“新目标、新时代下的风电未来”为主题,邀请风电开发企业、整机制造企业和重点部件生产企业的高级别领导探讨“2060碳中和”目标下风能产业的发展情景,提出新时代、新目标下的产业主张和实践路径。企业家论坛(II)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发言嘉宾有: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 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高玲;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谭文理; GE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中国区总经理赵霖; 三一集团副总裁、三一重能总工程师李强。 以下为发言实录: 秦海岩:刚才有嘉宾问我说我们讨论什么,我觉得我们别按稿子来说了,因为上午宣言提出来两个数字,一个“十四五”每年装机5000万,到2060年装机30亿,下面很多的反革命来质疑我,来挑战我了,说怎么干到5000万,为什么提出5000万的目标,各位想想我们能不能干5000万,干5000万有什么瓶颈,政策、技术上哪些制约我们,今天在座有媒体和风电行业的同仁,我们要坚定信心,确实不新就算我吹牛,你们先想着,我先讲讲我为什么说5000万和30亿,这个东西不是拍脑袋来的,不是昨天晚上做了个梦就5000万、30个亿,第一个能不能装那么多,取决于我们资源的总量,如果资源没有哪去扯30亿,现在最新评估51亿,前两年高塔没有的时候我们陆上什么时候想过干5兆瓦,所以资源总量是没有天花板的,而且51亿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再扩大。第二就是电网,波动性能不能承受,上午气象局的王博士报告,人家是有数字计算的,我现在最反对搞传统能源说我们风和光有电量没有电力,气象局上午的报告说明什么?我们按照负荷曲线,每小时负荷,靠风和光匹配动态平衡,在动态平衡的情况下实现了67%的电力和电量,只靠风和光,而且在它的计算模型里头还没有考虑储能,更没有考虑需求侧的响应,而且弃风弃光量8%,其实它算的是7.2%,所以在并网消纳这方面不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没有问题的,而且风电的并网特性更好,好多人不理解这点,光装的越多困难越大,因为它通识率非常高,别的都停了,你都富裕,但是风装的越多,平滑性越好,因为早晨有风,晚上没风,东边刮西边不刮,西边刮东边不刮,你装的越多它的稳定性越好,这都是简单的数学道理,所以风增加之后对提高可再生能源率是有巨大的帮助的。第三个为什么,习总书记说了2030年达峰,2060年碳中和,如果2025年实现20%非化石能源目标,2030年实现30%,每年可再生能源能源装机必须一个亿,难道全装光伏,就不装风电了,风电5000万也不为过,这是我为什么提出来每年5000万,2060年提出30亿的依据,现在谁想好了,怎么实现5000万、6000万,包括困难、信心都可以。 田庆军:习总书记出了个命题,到2030年、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秦秘书长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提出了5000万千瓦,把二次方程交给我们怎么解决5000万千瓦,首先5000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是一个平均数,不一定每年都有5000万,事实上我们看过去风电发展的历史,每年的装机量也是有波动的,这个跟我们整个风电行业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实现5000万,首先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看,第一个从资源的维度,刚才秦秘书长已经说了,中国从气象数据上来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再把它细化一下,中国的风电资源三驾马车,第一驾马车就是传统的三北地区的高风速地区,这块资源有多少,我们现在初步算了一下至少在100亿千瓦以上,当然这里面可能会要排除一些其他不可开发的因素,但总体上数量是足够的。第二驾马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东南部这些低风速区域,将来可能会从集中式向分散式快速的演进,这块市场有多大呢?我个人觉得未来至少也有8到10个亿的市场空间,而且这块是新兴市场,分散式一旦起来,中国风电在中东南部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现在国家各个央企都在搞智慧能源试点,智慧能源是一定要结合分布式电源来完成的,光伏是没有办法独立实现这样的命题,光伏在一些高耗能的工业园区不适合,也无法完全独立完成分布式能源的布点,所以给分散式风电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第三个就是大家最近讨论比较热的海上风电,它也是我们实现平均每年5000万千瓦的三驾马车里面的重要的一驾马车,当然海上风电,因为后年开始平价,所以前两年可能会发展的慢一些,但是随着技术和体制的突破,都为海上风电将来大规模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十四五”期间,在2030年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撑,这三驾马车足够支撑年均5000万的开发容量。 从技术的维度,每家都推出了自己新的机型,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把度电成本推向了历史更低点,从目前可以看到未来五年之内,技术也是没有问题的,开发商仍然会有比较好的收益。从中国广大开发商的意愿来看,中国主流的开发商在“十四五”期间都几乎把自己风电的存量资产,未来“十四五”期间的目标翻一番,有的开发商甚至是增加1.5倍,所以这个意愿也没有问题。 什么会制约我们未来平均每年5000万千瓦的装机?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国各级政府的认识的问题,有一些地方政府非常支持风电,但是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它有偏见,所以这个思想要统一,需要国家最高层面上给予一些指导性思考和意见。第二个还是电力体制的改革,电网对新能源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仍然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在风电规模性开发方面的瓶颈,我认为它是瓶颈,不是说它不支持,电力体制也要进行改革,首先三北地区的送出问题,可能电网要给予一些政策,还有一个分布式的开发中东南部电网给予一些政策。海上风电送出也存在问题,尤其是远海和深海,海缆成本增加非常大,对度电成本影响很高,电网也必须要去面对,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要说一年5000万,一年一个亿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制造能力是不缺的。 秦海岩:老田给我打了个折扣,说平均5000万,后面哪位领导来? 曹志刚:我上来特意带着风能北京宣言,这两页纸的东西我要留40年,2020年到2060年,起码前10年是看得到的,我们要做到8亿千瓦的装机总量,到2060年如果我看不到会留给我的下一代,我相信他能看到。整个行业相信,我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我先给海岩带头的风能协会点个赞。 风电怎么做到每年5000万千瓦的装机,我认为有几个数据的支撑。 第一个,“十四五”的支撑还是来自于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今天大家如果听了主题发言报告,包括刚才田总介绍分了不同的区域,三北的区域、海上的区域、分散式的区域,资源的保障这是毋庸置疑的,完全可以做到的。还有一个数据大家可以做一个比较,王仲颖所长谈到中国和德国的比较,德国已经装了54GW风电,光在陆上,不包括海上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是德国国土面积的20多倍,现在风电装机只有2亿千瓦,我想从资源的保障上面肯定是毋庸置疑。 第二个,从度电成本方面,我说一个静态的数据,现在三北区域每千瓦风电场投资可以达到6000元,有一些都达到了5500元甚至是更低的水平。按每千瓦6000元来算,每一万千瓦6000万的投资,20年的等速折旧,一年300万,每千瓦的服务费用如果50元,这已经打足了余量,就有50万服务的成本,这两项是350万,如果我们做全投资,每年5%的财务成本,又是300万,就是650万,度电成本能做到什么水平,三北区域现在的技术静态看可以发到4000小时,算下来1毛6电价,我们要拿到8%收益率,1毛7分5的电价就已经可以做到了,这是我说的三北的区域。另外一个区域的数据是相对困难的中东南部、南方区域,千瓦造价8000元,发电小时数按照2500小时,同样的算法,整体下来的度电成本3毛4,8%的收益率电价给到3毛6到3毛7会有不错的收益率,当然我讲的都是静态的目前的状况,从成本的支撑力来说完全是足够的。 第三个,刚才讲到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2015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临时的补贴电价政策调整,造成了短期的淤积。但是这两个年度之内大家可以看到勤奋的产业链和中国人,2015年和2014年相比,我们的增速是多少?增速达到60%以上,今年和去年相比的增速是多少呢?在疫情这么大的影响之下,过去9个月的时间,前三个月如果刨除不算,6个月基本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量,剩下还有3个月的时间,和去年相比又是很高的增长,所以对于产业的量来讲,靠我们勤奋的努力肯定不是障碍。 第四个,德国2019年全网发电量中风电发电量占到全网消耗电量24.67%,光伏占了9%,加起来是34%的比例,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风、水、光、火、核多种不同能源之间协同的平衡,另一方面是源网荷储之间的平衡。我相信融合更多不是技术上面的障碍,走在我们前面的丹麦和德国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我相信技术上不是障碍,反过来讲有很多机制创新上面的保障。因为最近我们还看到,进入到平价时代之后,有一些地方打算出台保障小时数,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本身没有边际成本的电力限定了很低的发电容量。我还统计了一个数据,2010年中国风电的平均小时数是多少,2015年是多少,2020年是多少,10年的技术进步,我说起来同行都觉得发电小时数怎么只增长这么多,2010年全国平均小时数是2047小时,2015年平均小时数是1728小时,今年平均小时数我们估计在2200小时。其实是有很多机制和政策可以保障风电电力有很好的发挥,可以做很好的调节、支持,这在技术上面的保障没有障碍,但是需要机制、需要行业的呼吁,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实现30·60目标。 秦海岩:我也很认同,技术资源都没有问题,我们提出的目标就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的支持,给我们一些政策,也不需要什么大的补贴,关键要公平合理的政策,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体制机制障碍解决,这个目标应该不是什么大的难题。 张启应:非常高兴一年一度跟大家又见面了,前面两位领导讲过了,其实这个目标不是特别有雄心的,我觉得没问题,因为已经论证过了,我就不再重复再论证这个事情了,其实简单的几个逻辑,最大就是统一思想,今天上午我们有北京宣言,如果统一思想的话,就像划船一样的,力道会非常大,需要大家步调一致,同一个声音,非常恰逢其时的时候,习总书记在联大的表态,我想这个表态之后,各界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是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思想,在有了坚定统一思想之下我认为5000万不是问题,前面讲到了德国、丹麦等很多地方,它的穿透率都不是问题。今年抢装差不多5000万或者以上了,这里我讲的是另外一个,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关于太阳能,你是碳中和,并没有说是风电,是太阳能要不做5000万,风电做多少,我始终在想这个问题,多少年来我们做风电,风电是一个那么复杂的东西,它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涉及到材料力学,有机械、电子等等,应该说它可以代表了整个工业界,如果说我们新能源的风电做起来的话,我们可以说我们是个工业强国,我们各个方面都会很强,控制系统、大数据都会很强,太阳能带来了什么?可能就是带来了清洁能源,我们当然不去否定它,我这里想强调的一点就是风电不只是带来清洁能源,它是提升了我们整个中国工业界的水平,它是我们材料技术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它是我们的轴承技术,记得多少年前我们做变桨轴承都做不了,一做到上天就卡住了,今天这算什么?我们还出口,第一次做铸件的时候,欧洲人德国人跟我一直在说,这个非常重要,只有德国一个核废料收集的才能做这个,现在中国有10家、20家企业都能做高品质的铸件,甚至中国成为全世界铸件的供给点了,所以风电带来的贡献它是一个产业链,贡献是巨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风电我们一定做的更多,5000万或者30亿,带来的不只是清洁能源,也带来了很多就业和进步。我们也知道做太阳能,买了一些设备投资10个亿就像印刷纸一样的印刷出来,是,所以将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就业,我们能力需要得到提升,海上风电一定要搞,不只是海上风电的问题,它是一个海洋强国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觉得海上风电风险很大,为什么?因为我们去的少,没有船,台风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处理,如果我们把海上风电做成海上风电强国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一个海洋强国,这个地球70%的面积是海洋,所以5000万我们觉得一定能做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更多,我经常讲,也被人反对,风电它的进化是一个哺乳动物的进化,而太阳能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草履虫,所以我们风电人应该加油,不只是为清洁能源,为整个综合国力能力的提升,我就说这么多。 高玲:前面秦主任说了,有人质疑秦主任,我们收盘以后,今天大势飘绿,可是风电是大涨的,这个已经用股市就能够证明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支持我们,相信我们风电的发展,也认同北京宣言的。刚才三位都说了未来我们30、60的期许、国家的规划以及展望,我们是非常有信心,非常认同,也有这个能力达到这样的指标和风电产能,我想更多在这里谈一下挑战。如果要达到这些指标,我个人认为高比例的风电系统将面临着频率稳定、电流稳定、等安全的挑战,这些挑战是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我们运达也在致力于,在聚焦关于电流的稳定、电源的预测,电流源性的主动支撑等技术的研究,尽可能最大能力的打造网源友好型的风力机组,也提升下一代风力系统新的电力系统下主机的并网友好性,这个是未来我们在这么大的风能并网的前提下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站,有这样的资源和市场就是需要有个适应性,消纳是我们的问题,所以未来技术的降本是一个挑战,度电成本的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想这也是我们主机厂家未来要解决非常大的问题,首先能使用你的风力发电,我们也在做这方面努力的工作,我们在整合供应链,利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努力,风电上下游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在为了清洁能源奉献我们的能量,我们也在跟供应链上下游共同探索推进成本的下降,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清洁的、经济的、可靠的风电机组适用于这个5000万未来的使用。 第三个挑战就是风电机组的智能化,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目前来讲,智能化的进步不仅是提高风电的可靠性,一定会为风电的可靠性带来一个质的提升,同时也为我们未来分散式等等更好的发展,怒容做到少人值守无人值守去努力,现在运达是座落在互联网之都的杭州,所以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融合达峰、云计算、互联网这些高新技术,把这些技术融合起来制造出更好的智能化的风电机组,智能化的机组是我们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就是这么大的量,同时我们考虑到增量,也要考虑到存量,退役的机型,运达2002年、2003年批量化的主机就销售了,很快就要达到它20年的生命周期,根据统计,2025年有300万千瓦的风机将退役,在行业上面来讲,这些退役风机的零部件回收的标准以及这些退役风电厂规划政策的出台目前都还没有,所以我想这些挑战可能就是我们既看到希望,又要看到我们如何稳健的来实现这么好资源的利用,这是我想讲的。同时还有服务,这么大的量,如何更高效的服务好这些机组,也是对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智慧服务上面花了很大的经历做这些事情,既要生产更优质的增量的机组,同时又要为我们存量的机组负责任,要成为一个讲信用、负责任的主机生产企业。如果我们把这些主机存量的机组服务好、运行好、运用好,那才能让我们整个的风电行业更加有序的、稳健的、稳定的、长期的发展。 秦海岩: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只是我们认为干两千万、三千万,你永远没有机会去干5000万,你没有干过怎么知道你不行呢,你如果不确定这个目标,不按这个目标去发现,我们不是没有问题,有很多障碍,有很多瓶颈,至少我们在历史上没有干过5000万这样的数,我们吊车够不够,今年又不够了,但永远不想这个数,谁会增加更多的吊车,海上如果不干,谁会投资造船呢,不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一定是先有目标,才按这个目标去准备,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有可能就死在这儿了,接现在谭总。 谭文理:首先感谢和祝贺秦秘书长,今年这个会我感受还是不一样,所以特别感谢和祝贺今年这个会开的特别成功,尽管受了疫情影响,好多国外朋友没有到,我为什么讲两点,第一点方向和目标5000万,我们回顾风电发展的历史,有高峰和低谷,大体都在2000多万到4000多万千瓦之间波动,所以现在有这么一个高目标,而且要很长一段时间保持高位运行,这个对行业健康良性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这是第一点感受。第二点感受作为一个企业,我们研究战略和市场,今天这个会议上也可以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今天来了三个国家的大使级的官员,有政府背景的,再加上我们自己国家能源局的司长和宏观研究院的院长,在我们看来政治信号和政治意义往往可能比其他的更能说明问题,去年开这个会的时候,您还在会上讲,十八大以后很多官员不能公开参加行业会议,这是个很明显的改变。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讲5000万甚至于以上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刚才前面几位领导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大体都是比较一致的,毋庸置疑,肯定会朝这个目标去实现,而且中国人太勤奋、太智慧了,还有可能会超过这个目标。去年我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把整个风电归纳成三驾马车,也按这个思路稍微评价一下或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第一个三北地区大风电基地建设这一块,朝着大功率机组、智能化机组方向去走,技术上、经济上都应该没有什么颠覆性的障碍,估计会走的比较顺利,关键是看投资,如果有宏观背景来做支撑,这个估计问题不大。分散式风电我感受是比较深刻的,去年和前年秘书长你作的报告重推分散式,尤其在前年的时候你在推分散式的时候意见是很不统一的,但是我可以客观讲,今年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要给秘书长唱个赞歌,当然不完全是拍马屁,我们今年做了很多分散式项目,包括现在还在实施的,干这个事业还是要有点远见的,因为我们长期在湖南,中东南部地区比较适合干分散式风电,后续还会有比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第三块是海上风电,我认为增量肯定是最主要的,但是我还是比较担心,我认为不确定性和风险最主要也是集中在这块,湘电风能干海上风电做的是比较早的,运行状况在海上累积的经验,我们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认识越深刻,我们风险意识也越强,因为我们原来2011年作业就装5兆瓦,2014年、2015年就商业化项目运行了,到目前为止大问题没出,其实还是有一些小问题的,我们不讳言,但是整个运行状况超出了原来的预计,那个时候5兆瓦的平台,现在全球领先的有12兆瓦了,还有15兆瓦的机型,在我们中国本来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可能还是要有适当的梯度来推进,可能明年7兆瓦左右是比较适合,有时候步子迈的太快、太大了,海上风电任何一个项目搞的不好,足以击垮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企业。 秦海岩:因为你做不出来是吧? 谭文理:不是做不出来,您既然提的这个问题,我就讲一下,一个是机组这一块,平台也好、技术路线也好,第二个还有那么长时间的发展,一定还要往深远海去走,原来所谓物理基础多桩、管式等等,往后一定是漂浮式,漂浮式在国内做模块设计有了,但是我们可能做的更前一些,我们已经是缩小版的应用试验了,现在装的2.5兆瓦海上漂浮式,不敢一下子装到5兆瓦、7兆瓦,这块也是个方向,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前瞻性。第三个有关海工工程和陆地上真的不在一个量级上面,因为我们对这块认识太深刻了,这和我们企业背景有关系,因为保密原因我们也不去多讲了。水上水下的,甚至于电网传输的等等这一块,确实是需要有研究的,最后一句话总结,我们因为相信才看见。 秦海岩:最后剩两位了,好多人会认为你们跟着我一块吹牛皮,到底有什么问题可以谈一谈,GE赵总和三一的李总。 赵霖:首先谢谢大家,习总书记在联大发布的关于2030年实现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个不仅仅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个承诺,不仅仅是对行业每个从业者的激励,更多是一个全人类的福祉,今天我作为一个国际主机制造商的代表,能够有幸参与今天北京宣言的签约仪式,无疑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想还是要感谢秦秘书长能够给GE,给我们这些国际的从业者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参与到中国2060实现碳中和宏大目标里面去,能够做出我们的贡献,从上午到现在,我有幸能够有这么长的时间听了行业里很多专家、同仁的分享,对我来说是一个饕餮盛宴,确实收获很大。回到秦秘书长的问题,每年5000万是不是能够达到,我想没有别的答案,是一定要达到,而且必须要达到,我听到这个问题第一个想法的时候,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干,因为今天上午到现在,包括很多同仁已经做了很详细的分享,所以我想从整体的宏观的战略层面谈一谈我们的看法,站在一个国际的主机制造商角度的看法,我想有五点可能是我们下一步会关注并且付出我们努力的。 第一个是关于规划先行,这一点我觉得在目前这样一个宏大目标的框架下,可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这些年陆地风电在整体发电构架中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分子,但是随着现在开始每年5000万的增长,我想所有从事陆地风电的伙伴们,可能底气可以更硬一点,我们肯定会慢慢的改变从以前一个小弟的身份,逐渐让自己有一些大哥的底气,但是大哥不是白当的,作为大哥,我们就要更加主动和这个行业所有生态圈的同行进行更多的主动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从规划层面,能够确保这个行业一个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比如说今天听到晓朝总讲到,现在整个风电行业的发展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装机量可能会走的很快,但是电网是不是能够做好准备,这两者可能在步骤上、速度上,包括侧重的区域上可能有一些差异,所以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下一步需要多付出一些努力的方面,我们需要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和电网进行一些沟通交流,确保说我们两者之间能够实现一个尽可能同步的这样一个发展。当然除了和电网之外,我们风电和其他的电力板块,比如说火电、煤电、天然气发电,包括可再生能源内部的水电、光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应该多做一些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我们整个风电板块的一个健康的发展,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规划在先,是我们实现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分享一下理念要到位,上一个论坛专家也提到这一点,什么叫理念到位?既然我们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领域,既然作为风电领域的一分子,我们自己的思想上是不是已经能够把风电、把清洁能源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能源消耗的基础,我可以拿GE举个例子,当我上周跟我们总部汇报中国30、60特大好消息的时候,我们GE是很欣慰的,也很高兴,高兴一方面是说我们看到未来在中国业务的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说英雄所见略同,因为GE可再生能源集团,我们在去年也制定了类似的目标,我们GE可再生能源集团能够在2030年实现自己的碳中和,这个目标如何实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个要节能。 秦海岩:GE为什么不干火电了,这是大消息。 赵霖:我们火电相应在收缩,这个确实是事实。 秦海岩:不是彻底不干了吗?放弃火电吗,剥离火电。 赵霖:我们在逐渐剥离煤电。第三点也是最主要的创新驱动,这点是至关重要,今天关于创新这点,我们很多专家领导提了很多,对于GE来说,作为一百多年的企业,我们肯定把创新放在第一位,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创新并不是说仅仅不断的有新的机型出来,我特别赞同谭总的讲话,我们看到中国技术迭代这么快,感到自豪,感到激动,当然作为GE也有压力,但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放缓我们的步伐,把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好好进行消化,这个观点今天第一个环节也有专家讲到,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放缓一下。 秦海岩:你这么说别人认为是你跟不上了。 赵霖:我们在速度上却是有差距,我们也希望关于一些技术吃透上,有些地方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不仅仅是发电量本身,我们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率,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会得到更多的提高。第四点就是从不从整个风电行业考量角度,能够多多看一看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不仅仅是一次性资本投资考量,随着我们整个中国风电的盘子越来越大。最后一点,我们生态圈的构造,可能我们现在去发展某一个地区的风电业务的时候,有的情况下几台风机就走人了,但是未来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风电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生态圈,包括我们的供应链,包括相关的一些研发,包括运维的技术都能够带过去,这样最终的目的也为了能够实现有序的、健康的、绿色的发展。 秦海岩:我觉得我们几位谈下来,自身认为技术、能力5000万做好准备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外面的条件可能电网、包括一些领导的认识,很多地方就不让你干,认为这东西难看,其实它不占地,它偏说你要占地,这种需要我们一块做工作,去解释、去认识。我就不明白怎么没地干,全国有69万个行政村,如果我们找出10万个,每个村拿出300平米,就可以装3台3兆瓦的风机,今天都在推5兆瓦,300平米就是一户宅基地的面积,是很好找的,房前屋后、田边,就算10兆瓦吧,10万个村子就是10亿千瓦,所以地方有的是,大家认识30亿、5000万是个很大的数字,你放在广阔的土地上去看,根本是不可见的,乒乓球台上的一个乒乓球。中国光基站有300多万,电线的杆塔就多少就不知道了,所以不要好像认识这个量很大,不是的,这个量不像这样,而且光中东南部分散式就能干10亿,8亿有什么不能完成的,下面李总。 李强: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分享,我感觉总书记说的30、60就是在拯救地球,我相信全世界的各个领导人都会跟进相关的事情。第二个北京宣言主要就是我们主机厂商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好好去努力把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最廉价的清洁能源,把能源革命进行下去,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转折点,10年以前我们回过头来看,一定能看到这个历史时刻的事情。第三个我认为最关键有很多技术各方面问题,但是我的认知就一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就是随着历史发展时期,作为老大哥的火电、煤电承担了很多发展的任务,现在到了我们风电、光伏等等清洁能源更廉价,已经可以比它更便宜,接棒的时候如何合理交接棒,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有电网交易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是在这块,习总书记在疫情期间很负责任的提出这样的事情,5000万如果是5兆瓦只有1万台并不多,而且中国有这么强大的规划和市场的支撑,相信中国的风电厂走出去步伐会更大,不光中国搞5000万,在全球会搞更多,而且把最廉价的、最清洁能源送出去,这是一个主要的矛盾,因为火电确实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该到交接棒的时候,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恋恋不舍的事情,随着发展是可以由迭代的情况。 作为主机厂商,我们希望更多去加速这个过程,从疫情期间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人类命运共同比的事情,主要是几个方面,我记得武钢总说过风电是个长跑,所以一定要按照这个思路来,把质量一定要做到第一位的事情,只有你是稳定可靠,质量能把得住,这么好的目标才能践行好,共同一起跟优质供方和产业链一起把这个事情搭建出来,质量最优的产品,大家可以看到国际厂商都在国内去做供应链,说明我们中国的品质,通过了国家的补贴有了大幅的领先,尤其在大兆瓦都是用中国生产的或者是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建厂,这是我们非常荣耀的一个地方,我相信这个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能光说清洁,还要廉价,我觉得风电在风速高的时候,我们也是坚信能做到,是可以跟水电媲美,甚至比水电更廉价,反过来把所有基于电力生产出来的物品、商品。所以我们是可以一起协同,跟同行和跟产业链一起,把最优质和最廉价的,因为风电它的创立初衷就应该是平民化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样整个电力才能服务好业主,以及我们最终端全人类的幸福生活。 秦海岩:下面还有几分钟留给场下的观众,大家有什么问题,不能对我提问,就对在座的7位嘉宾提问。 提问:我也是来自整机厂家,我是上海电气的,我们是做产品线的,我们发现现在产品迭代非常快,我们现在不仅看着国内,风电发展就是国内发展的很快,比国外发展的快了,现在机组都是上大,叶片是不断加大,塔筒不断升高,技术上也在进行迭代,但是成本限制了我们技术的发展,各位老总也说到了生态的问题,大家一起抱团,怎么适应发展,怎么去破一个局,就是在低成本、高技术,同时又满足市场需求和习总书记要求的情况下,能又好又快的发展,我说的可能有点大,但是我感觉总是有一些担心,其实这也是行业里面的问题,怎么能保证风电行业又快又好,而且能保质保量,还能满足目标的情况下发展下去。 张启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是说一句,我就想风电行业发展好了,批量上去了,我们可以像汽车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像船舶工业,但是光伏工业如果发展的好可能就像一个玻璃厂,我们很少说玻璃工业,如果变相回答您这个问题,风电行业承载着清洁、绿色、地板的能源,同时它可以形成支柱体系的东西,我以前的前同事李强讲到了怎么安置这些传统的火电的员工、职员,其实可以完全到新能源整个上下链产业去,如果仅仅是玻璃工业,怎么安置呢?仅仅是个人的观点。 如果回答他这个问题,还是个创新的问题,如果我今天用相同的技术,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方法去造风机,小风机造大风机成本有一个规定,但是你也知道时代各个方面在发展,材料技术在发展,比如说叶片玻璃纤维、钢度、抗拉强度,和前段时间新出来19,高度提升了40%到50%,它的性能抗拉强度提高了,造出相同的叶片或者更长的叶片,我的成本不是呈一个线性的关系,这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董事长曾经说过,各种层面的创新,你是材料创新还是结构的创新,还是制造体系的创新,批量化制造,有的时候我在想,记得我中学的时候一辆桑塔纳21万人民币,那时候钱很值钱,当我离开汽车工业的时候桑塔纳4万块钱,为什么那么便宜?是批量化制造加上材料的轻量化,所以一边是产品,一边是各种材料技术的创新,各种技术在发展,所以我们把它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后是要有一颗创新的心,真的要是瞄准高标准、高要求去,刚才说海上,海上我们一定要去,你不去的话,王阳明讲过知行合一,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才能懂得知而不行,行而不知,所以我们要快速的发展,要知行合一,才这过程中会找到答案的。 秦海岩:最后每个人总结一下。 李强:我觉得中国风电将会肩负整个全球这块绿色化能源转变关键的角色之一,我相信我们中国风电的整个同行都准备好了,我们三一也准备好了。 赵霖:作为一个国际公司,我们会全力以赴,共同参与中国风电的大浪潮的建设里边去。 谭文理:四个字,相信未来。 高玲:贡献清洁能源是我们的使命。 张启应:我们要更高、更强、更绿色、更便宜,让我们社会更和谐。 田庆军:我从通信行业到风电行业,赶上了中国新能源的大发展,尤其是在“十四五”的开年之际,新能源被推向了这么高的历史使命,我觉得是我人生的一个很大的机遇期,希望将来能够继续为行业站好岗,继续为行业摇旗呐喊。 曹志刚:借这个机会呼吁所有风电人或者是关心风电的人走出去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提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做了五年绿色供应链,每年增加20家,每家现在的量没有那么大,30%的电来自于风电、光伏,如果每年有20家的增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另外,我们在座所有的企业,制造企业所在的城市,少则一两个城市,多则十几个城市的布局,如果在每个城市里面发起一个用绿能的活动,能不能让这个城市现变成绿色百分百,我相信这是特别大的鼓舞,借今天协会的机会,做这样走出去的倡议。第二件事是我们讲电网对风电这些年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改观,是不是可以做技术上面的探讨。之前我们在澳大利亚经历了特别严格苛刻的要求,但是最后做通了之后,澳大利亚要实现的是水电、风电、光伏加到一起90%的渗透比,我相信这是所有人的愿望,践行北京宣言,落实30·60。 秦海岩:我也最后说一句,一个人从小到大,你一定要有人生目标,你说考上好学校,百米跑进10秒,马拉松跑进3小时,你有了目标才能去追求,才能去努力,风电在过去的10年、20年,我觉得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平价,把成本降下来,否则我们没法发展,过去10年、20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未来5年、10年我们就没有目标了吗?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努力什么呢?所以我说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提出来每年5000万,然后到2060年30亿,这是我们行业人生的追求,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谢谢。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