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海上风电,风电成本,风电发展 11月1日,“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第二次闭门会议在国电电力举行,多家新能源投资企业、新能源设备制造商、新能源施工单位参加会议讨论。本次会议聚焦“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会各方从产业一线视角为海上风电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言献策。 “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召集人、原国电集团副总经理谢长军出席会议并发言,《能源》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周岳轩主持会议,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冯树臣代表轮值主席单位致辞。 国电电力是“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第二次闭门会议轮值单位。2007年起进军风电市场,始终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开发探索。截至2019年9月底,该公司拥有新能源装机625.01万千瓦,分布在东三省、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的十八个省区。近年来,国电电力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已经建成投产25.2万千瓦浙江舟山海上风电项目,正在推进河北乐亭、浙江象山等海上风电项目。 国内海上风电正进入大发展前夜。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数据,2018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5GW,同比增长42.7%。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63GW。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中广核、国电投等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海上风电。与此同时,国家海上风电管理价格政策不断调整,影响海上风电发展的节奏。 在本次闭门会议上,各方从“竞价、平价产业政策下,海上风电产业链生态”“海上风电竞争力提升路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趋势”“海上风电商业模式探索”四个方面开展交流,探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 与会各方认为,当前海上风电面临投资成本高(近海风电项目投资造价1.4 -1.9万元/千瓦)、运维成本高、海上施工难度大、海上施工船作业能力不足、外送线路投资成本高、风机供货能力紧张、国产大功率机组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问题。在补贴退坡、竞价、平价的政策引导下,国内海上风电开工建设时间紧、施工资源不足,对于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提出挑战,项目仓促上马带来安全隐患。 根据2019年风电产业管理政策要求“对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2022年及以后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并网年份的指导价。” 上述价格政策影响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开发建设节奏,引发工程施工、风机招标采购的“抢装”。与会新能源开发企业代表建议,推迟海上风电并网时间窗口,给海上风电设备选型、设计优化、工程施工留出更多的时间,保证海上风电项目的质量。 与会新能源投资企业、施工建设单位、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认为,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需要全产业链协同,需要设备制造企业、设计施工企业、运维企业、投资商、金融机构共同努力,需要推动海上资源连片开发机制的设立,推动海况、地质资源数据库共享共建,推动全产业链对海缆、柔性直流等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合作,重视海缆敷设、施工质量管理。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招标,降低项目工程投资。 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开发以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区域为主。补贴是海上风电绕不开的难题,据悉国家有意鼓励地方政府自行出台补贴政策,支持本地海上风电发展。 “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由《能源》杂志社联合国内外主要新能源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会议暨第一次闭门会已于2019年7月19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旨在搭建新能源行业高级对话平台,拟设立常态化交流和研究机制,通过会议研讨、产业调研、课题研究等方式,为新能源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闭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聚焦新能源产业面临的焦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