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曹志刚,风电行业,平价上网 (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 10月22日下午,从“创新剧场”听完公司发布的“海陆空”新产品后,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快步走向预先约定的采访间,甚至比所有记者都早到一步。作为金风科技的老兵,曹志刚于今年7月12日任总裁一职。 “目前市场上(风机招标价格)在3800元/千瓦-3900元/千瓦,甚至4000元/千瓦的高位,行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加之市场上发生抢装,往往容易引起大家心理上的恐慌,进而可能进一步推高市场上风机的价格。”就平价上网带来的影响,曹志刚在接受《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事实上,从今年5月开始,风电行业因平价上网时间表提前而再现抢装局面。 这种抢装“鼓包”的振荡期,对于进入风电行业21年的曹志刚并不陌生,在过去10年间,其亲历过行业抢装、装机创新高又极速下滑,曹志刚表示,“2021年开始,所有新核准项目纳入平价上网范围肯定是没有任何障碍和问题,但是针对存量的部分(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其实我们建议可以有一定的宽限期,如果能够宽限一年时间,可能行业就不会出现‘中间鼓包’的状况。虽然每一次‘中间鼓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行业洗牌,但是确实让很多兢兢业业做产业投资的企业,在经历快速的增长后,紧跟着出现规模缩减,神经紧绷的同时,成本也会推高。” 抢装潮隐忧 此次的风电行业抢装依旧来自于“新政”。今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 陆上风电补贴一降到底,一石惊起千层浪。风机设备价格一改2018年的低位,一路扶摇直上,更为甚者,“一机难求、有价无货”逐渐浮现。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308万千瓦,同比增长47%。 一位来自中材叶片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随着无补贴的时间临近,明年(2020年)抢装的局面可能会更为激烈,其公司的叶片的销量也将更好。 曹志刚表示,陆上风电“平价上网”进程已有较长的准备周期,2016年1月1日开始了五年补贴逐渐退坡的过程,期间,风电行业进行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以提高发电量、降低成本,总体上,从能力、技术水平而言,平价上网其实是没有障碍和问题的。 不过,曹志刚认为还有一些焦点需要关注。“对于平价上网的时间节点,经过发改委核准批复的项目,如果在2020年年底之前不能并网发电则进入至平价阶段,但这些项目做核准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企业是以带补贴的方式进行的投资决策。目前简单统计还有已经经过发改委批复核准的6000万千瓦待装。”“但新的能力很难满足待装的6000万千瓦,所以在市场上发生抢装,一下子引起了大家心理恐慌,进而可能是进一步推高市场上风机的价格。”曹志刚表示。 “鼓包”闪回 因政策造成的抢装并非首次,早在2010年、2015年,风电行业也曾出现抢装,而以2015年尤为显著。 2014年12月31日,发改委发布《关于适当调整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发改委价格【2004】3008号),决定将第Ⅰ类、Ⅱ类和Ⅲ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分钱,第Ⅳ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维持现行每千瓦时0.61元,此次调整适用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以及2015年 1月1日前核准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陆上风电项目。 为了享受此前的电价政策,风电行业“抢装”潮起,风电企业也获得了良好收益。2015年金风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达28.49亿元,同比上升55.74%。 如果将时间轴拉长,2015年“抢装”对后续两年的行业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8》显示,2015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3075万千瓦,同比增长32.6%,新增装机达到了10年间(2008年-2018年)的最高值。 事实上,“抢装潮”退后,装机随之而来的则是下跌。《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8》显示,2016年、2017年新增装机分别为2337万千瓦、1966万千瓦,连续两年下滑。 曹志刚表示,每一次抢装,不仅让好的企业受到巨大的市场需求冲击,也让濒临被淘汰的企业获得巨大的喘息机会。同时,企业快速增长后紧跟着规模缩减,成本一定会被推高。“在与供应商沟通时,我能感觉到价格的推高使供应商担心,过几年(需求)总量如果下来了,投下去的产能,比如正常需要10年甚至20年摊销期,可能面临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摊销的状况,要把其加到当期的成本中。”曹志刚说。 曹志刚分析,“因此,针对存量的部分,其实我们是建议可以有一定宽限期的,这样行业会更健康的发展,不会出现‘中间鼓包’的状况。” 海上风电发展要有节奏 在陆上风电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海上风电也在崛起。 《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8》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436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累计装机达到了444万千瓦。截至2018年,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共12家。 值得关注的是,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以上的有上海电气、远景能源、金风科技,这3家企业海上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占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85.9%,上海电气以50.9%的市场领先,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以17.6%、17.4%位列第二、第三。 早在2016年1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500万千瓦以上。 不过,海上风电的并网电价也面临调整,根据《通知》要求,对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2022年及以后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并网年份的指导价。 曹志刚谈到,因2021年海上风电的补贴政策会有变动,2020年和2021年可能会有400-500万千瓦较大的装机容量释放,这是规模上的变化,加上今年和去年的海上装机容量增长,从时间的周期来说,我们实现规模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三年左右的时间,这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所达成的风电行业的高速增长。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从有固定补贴,到补贴退坡再到2020年12月31日进入平价上网,(陆上风电)利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规模化、质量提升、技术进步。”曹志刚回忆说。 “有很多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让海上风电在5年左右时间内进入到度电成本大幅度下降的阶段,”曹志刚还表示,但这些确实是需要一个时间周期的,陆地风电利用15年时间逐步走到如今比较好的水平,海上风电可以借鉴陆上风电的东风和技术优势,但这个周期起码也需要将近10年的时间。 对于海上风电平价时间表,曹志刚认为,如果能从2021年至2025年有5年退坡期,就与陆地风电2016年至2020年退坡期一样,对海上风电而言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式。 金风的选择 在风电行业走过21年,面对新一轮风电行业的抢装潮,金风科技的态度颇为审慎。 “每一次到抢装的时间节点,我们都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一些原本不是风电行业中的玩家也进来了,但其并没有良好的经验积累,因此金风科技也不太敢在该阶段大规模的扩充产业链厂家,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去扩建一定的能力,”曹志刚还说,“风电在2011年-2015年经历震荡期,金风科技始终注重质量的建设,质量是硬道理,(挺过)振荡期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好坏。” 在风电展期间,金风科技推出GW155-4.5MW和GW136-4.8MW两款智能风机、风匠、iDO等针对平价上网、降低海上风电度电成本的创新成果。而从金风科技的动作看,其并不将自身单纯定位为制造商,而是早已经转型为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曹志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截止目前,金风科技全球风电装机量已超过5400万千瓦,而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这意味着金风科技21年时间的装机量相当于约两个半三峡水电站,如此庞大的装机容量仍在运行,带来的服务市场的空间值得想象。 但在转型的过程中,金风科技也面临挑战。曹志刚表示:“海上风电76%(均值)的度电成本是一次性投资的,24%的成本是属于运营期的成本,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趋势会变为,在整个风电产品市场销售过程中,设备端不见得有很好的盈利水平,而是拉长在后面15年-25年的寿命期之内,有很多服务业务收入作为重要的支撑。” 此外,在2019年、2020年的产品线换新期,对金风科技当期利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志刚言及,2015年之前,风电企业进行产品换新的速度取决于开发商追求更好的盈利的需求,因为是固定电价补贴,初始投资成本越低,净利率表现越好,但从2016年开始,游戏规则变了,电价逐年降低,到2021年进入平价阶段,如果没有适应性良好、度电成本低的产品,那企业就可能出局。“客户用了你的产品,不能让他的发电厂产生效益,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已经不是盈利高低的事了。”曹志刚直言。 《华夏时报》获悉,在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金风科技正在进行三个产品线大调换,一是2.0兆瓦的产品平台将升级至2.5兆瓦至2.8兆瓦,叶轮直径从此前的115米、121米、131米会升级至140米和150米;二是在北方大基地平价上网项目投标的4.5和4.8兆瓦的智能风机,将在今明两年规模化生产;三是海上6兆瓦-8兆瓦的平台产品线更新迭代。 对此,曹志刚解释,之前每个新产品推出和老产品的退市中间将有3年以上较长时间的“握手期”,但2020年到了平价上网的关键节点,所有产品换新“握手期”被急剧压缩。新产品的快速迭代,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与机遇,纵然金风科技拥有二十余年积累,面对抢装潮,任然需要全力以赴。(记者 于玉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