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欧盟宣布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对中国在欧盟五国的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调查。欧方在调查过程中肆意歪曲补贴定义、程序标准不公开不透明的行为遭到产业界的强烈反对。连日来,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风能专委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欧盟中国商会相继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欧方这一贸易保护行为忽视了中欧风电产业间的正和影响,更与当下国际社会协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所付出的努力背道而驰,敦促欧方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为中企提供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风能专委会在相关声明中表示,欧盟此举是严重的贸易保护行为,会严重扰乱全球风电行业正常市场秩序,阻滞风电全产业链创新,增加风电开发难度和成本,进而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绿色转型的进程。 全球能源转型需要 公平、透明的贸易规则 在全球大范围、高水平开发风电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权威情景预测,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提出的1.5℃温升控制目标,需要将全球风电的年度新增装机容量从2023年的1.2亿千瓦增加至2030年的至少3.2亿千瓦。 风电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且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增加贸易和投资限制将推高风电开发成本,还会导致风电开发速度放缓,从而危及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全球风能理事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表明,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限制性贸易体制及扭曲的竞争形式,将导致风电市场增长放缓、风电成本上升、风电企业财务可持续性降低。且这些措施会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更大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机会不平等,破坏公平、有序的全球能源转型。 国际社会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有效提升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风能专委会呼吁产业界和各国政府摒弃单边主义,通过多双边渠道展开合作对话,并基于事实进行谈判,以建设性的方式共同解决竞争问题。 世界需要 中国的技术、产品和经验 多年来,通过规模化开发、持续推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开展自由竞争,中国风电产品和技术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风电产品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如前所述,为实现温控目标,全球必须大幅扩大风电装机规模。但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目前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产能存在不足。欧洲也存在绿电需求与风电设备供应缺口。德国《经济周刊》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称,欧洲希望实现大规模扩张风电,但西方供应商因价格和供货速度等原因,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风电机组(包括国际品牌在中国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铸锻件及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这在很好地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极具技术、质量、价格竞争力的风电机组产品组合,帮助各国加快风电开发速度。 依靠规模化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国带动了全球风电度电成本快速下降。风能专委会指出,中国风电产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全球最完善的产业体系摊薄了研发、固定投资、物流、市场开发、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带动了产业加速发展。采用先进且经济的中国风电设备可有效控制风电项目开发成本,帮助设备使用国生产可负担的绿电,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能源安全,促进全球能源转型。 同时,据风能专委会统计,2023年中国品牌风电机组出口量为470万千瓦,产能占比不足5%。未来数年,中国国内风电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当前的中国风电机组供给处于相对良性状态。 中欧风电合力方能共赢 中欧风电产业链供应链高度交织,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支持欧洲企业深度参与中国风电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风电行业从欧洲企业大量采购设备,众多欧洲企业选择在中国从事风电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成为中国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中赢得了大量市场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只会造成“双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落后,失去的是未来,造成的是多输。 中欧互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领导者,双方围绕风电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风能专委会希望欧方摒弃单边措施,坚持以对话促交流,以合作促发展,支持中欧风电行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通过协同创新和有序竞争,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增进人民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