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全面平价 海上风电降本增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面对明年电价的不确定性,平价压力下的降本增效还是成为业内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问题。 “从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着眼,即便大兆瓦机组逐渐实现批量化,也仅可满足部分海域实现8%投资收益的要求。像福建、广东、浙江等海域可能还需要3~5年的时间来推进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如果以2022年作为节点的话,整个海上风电全面平价确实还为时尚早。” 在日前召开的2021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上,某业内专家道出对海上风电平价的看法和见解。 目前来看,这也代表了多数业内人士的看法。 海上风电是一个投资大、产业链长的重资产产业,其成本的降低涉及到前期规划、机组设备、电气电缆、工程施工以及后运维等多个环节。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要以创新为载体,向风场规划集约化、机组大型化、叶片新材料使用、施工装备优化、运维智能化等全产业链环节去要降本增效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推动海上风电在“十四五”末走上平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无论是装备创新、理念创新,还是开发模式的创新,都将是决定海上风电是否能在“十四五”末期走上平价的关键环节。 整机设备是占据海上风电投资成本最大的部分,2020年招标数据显示,海上风电大兆瓦机组单位千瓦造价已降低至6000-7000元水平,但相比于2021年上半年凶猛的陆上风机降价幅度来讲,海上设备的降本空间仍然很大。甚至有专家表示,制造业是未来直接决定海上风电能否平价的关键。 同时,对于海上项目的施工而言,目前的瓶颈其实不仅在于施工船机数量的不足,更大的制约因素在于装备的升级和调度优化。 “当前90%的国内船机装备已基本不能适应大兆瓦机组的吊装需要,以最关键的吊高为例,12MW机组吊高达130~150米,目前国内可能仅有1-2家施工单位能满足吊高要求。”一位海工领域长期从业专家表示。 除此之外,对于降本增效来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提升效率,但配套的备品备件供应实效为海上风电工程造成不小的困扰。有从业人员表示,自海上风电开启规模化开发以来,出现很多施工单位在现场等风机、等备件的情况,即使在“抢装潮”期间,这种调度效率低下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而等待时间的增加也变相增长了船机的租赁成本。 其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国外已有成熟经验。早期发展风电的国家在历经产业基础沉淀后逐渐形成了几个著名的风电母港港口——丹麦埃斯比约港(Esbjerg)、德国不来梅哈芬港、英国赫尔港、荷兰埃姆斯哈文港等。 海上风电母港在海上风电整体产业链的整合上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山东、广州、江苏等地逐步规划海上风电母港的建设,本地风电产业链的完善将成为这些沿海风电大省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支撑性因素。 占据全生命周期75%时间的运营环节,其创新发展也是海上风电降本增效不可忽视的环节。 海上风场到陆地距离通常为20~50海里,普通船舶单趟航行正常2-5小时左右,一旦风电场有故障需要排除,人员有极大可能10-20个小时处于海上交通状态。所以“可达性”和“及时性”就成为海上风电运维的关键。 “海上风电的运维是最具创新性的领域。一方面,建造速度更快的运维船,或者使用直升飞机运维,将极大缩短海上运维的航行时间;另一方面,结合海洋数据提升智能化水平、依托运维母船提升整体运维效率,是当前运维领域亟需创新发展的方向。”业内海上风电运维专家指出,而对于运维的投入,短期虽然增加了部分成本,但从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来计算,随着发电效益的提升,其运维成本的一定是降低的。 在影响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要素上,还有两个值得业内关注的话题值得引起讨论。 一方面,随着海上风电投产容量的持续扩容,“数据垄断”在近年来一直较有争议。尽管整机设备占据海上风电投资大头,但整机并不是风场运营水平高低的唯一决定性要素。这其中,运行数据对海上风电各环节降本有非常大的指引作用,有了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行业才能确定提质增效的空间在哪里。因此在未来风场设计中,依托大数据对各个环节进行建模,统筹最优运行模式,提高可利用小数,在节流的同时做到开源才是提升效率的根本。 另一方面,未来海上风电还要进一步创新开发模式。有业内专家呼吁,海上项目可以参考国外模式,将规划、勘测等前期环节适当分离分工,以降低开发商的部分成本。 “长远来看,成熟的新能源发展还需要统一的区域规划和电网建设。如德国的海上风电场送出线路,包含必要的海上直流换流站、陆上换流站等,属于电网的输电系统运营商TSO的范围,由TSO建设、安装和运维;同时海上风场前期的选址、测风、水文观测等基础性工作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估也是有德国联邦海事和水文地理局BSH来完成。”上述业内专家表达指出。 2021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1042万千。有业内预测显示,“抢装潮”下,仅2021年海上风电并网将超5GW。对比2019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593万千瓦的数字,相当于今年一年的装机将接近两年前的历史总和。 道阻且长,行之将至。也许2022年海上风电全面平价还为时尚早,但面对百年一遇的“双碳”机会,行业只有勠力同心,才能推动海上风电产业的平价可持续发展,有力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