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行业,山东能源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风口,而忽略了风险。 两头夹击 降价,已成为今年风机行业的主旋律。 根据国家能源集团最新公布的11个风电项目招标采购数据,最低中标单机价格已经被砸到了2576元/kW。而在4月份国电投1.9GW风电项目的投标报价中,陆上风机价格甚至出现了2396元/kW的低价。相较于去年2月4155元/kW高点已大幅回落超40%。 ▲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网 风机大型化带来的成本下降是企业降价的底气,但低价抢标驱使着行业走向价格战的深渊。 需要明确一点,价格战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按下按钮,其余人只能选择加入这场游戏,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否则其他玩家很乐意分享你留下的蛋糕。 一改此前由龙头公司率先举起屠刀的惯例,此轮风机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来自二、三线厂商。最近刚刚暴雷的上海电气在山东能源阿拉善400兆瓦风电项目中报出2750元/kW的3兆瓦组投标价,随后风机价格普遍进入“2000元时代”。 作为风电整机老大的金风科技就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公司全程参与了国家能源集团约1.6GW风电项目(18个项目)的招标,报价区间在2550元/kW—2823元/kW,而山东中车风电和中车株洲所投标的单价均低于2400元/kW。在已经公布的上述项目中,金风科技均未中标,直接影响到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的招标市占率。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价格战的背面是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 2021年至今,在通胀叠加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疯狂涨价,而风电中游铸锻件环节的钢材成本占比达到50-80%,对钢材价格波动异常敏感。 以钢塔筒原料(中厚板)为例,价格从一月份的4560元/吨上涨至5月份的6504元/吨,涨幅已超40%,同期钢塔筒成品投标均价从9000元/吨上涨到11000元/吨。 ▲图片来源:我的钢铁网 原材料成本问题并没有在一季报中体现出来,原因是很多厂商在去年底锁定了上游订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势必要向后转嫁。 届时,整机厂商将会面临两头夹击的窘境,利润空间被压缩恐为既成事实。 蜜糖变砒霜 残暴的终局必将始于残暴的欢愉。 2019年5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2018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将不再补贴,海上风电延迟一年。 为搏国家补贴,国内风电产业在去年开启了一轮疯狂的“抢装潮”。 有多疯狂?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风电新增并网容量7167万千瓦,同比飙升178.4%,其中去年四季度创下了新增装机5625万千瓦的历史记录,而2017-2019年三年合计新增装机量也才不过6136万千瓦。 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曾公开透露,客户为了拿到叶片甚至一连给他打了12个电话。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 疯狂抢装,最得意的当属风电产业链上的企业。 2018年和2019年,申万风电设备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45.19%和75.03%。2020年,板块实现营收1291.35亿元,同比增长55.11%,归母净利润为90.55亿元,同比暴增962.83%。 形势在今年急转直下,一季度,风电新增装机总量骤降至677万千瓦。 天风证券在报告中指出,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规模将保持在3000万千瓦左右。根据此前业内的统计,2020年国内排名前十的整机商出货量就已超过5000万千瓦,而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头部企业还在扩产。 政策补贴的红利让相关公司在去年赚的盆满钵满,并大上产能,但潮水陡然退却后,产能在短期内已过剩,最终走上价格战的擂台。 类似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与风电并行的光伏也在重复相同的故事。 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了360余条电池产线,对应140GW+的新增电池产能;新增了500条组件产线,折合200GW+的产能。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在150-170GW左右,国内为55-65GW左右。 掐指一算,仅去年扩大的电池和组件产能就达到甚至超过了今年全球的需求量。 供给严重不足的光伏玻璃去年涨价超70%,而今年的产能已经可以满足300GW组件的需求,从极度紧缺到严重过剩只隔了一年的时间。 剩者即胜者 归根结底,新能源本质上是一个成本驱动的行业。 2010年-2019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同期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成本分别下降了39%和29%。技术、工艺、规模抑或管理上引起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后都成了企业的护城河。 细数过往,风电产业就是在低价厮杀中发展起来的。资本蜂拥而入,将行业推向产能极度过剩后,通过价格战决定生死。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宁愿亏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巅峰时有超80多家整机商分食市场,最终超过7成的企业被迫退出。 长星集团的朱玉国在2008年砸55亿元进军风电,却时运不济的撞上新一轮价格战,风机整机价格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直线滑落到2010年的3500元/千瓦。他在惨烈的竞争中欠下超60亿巨款,最终挥泪进行破产重整。 华锐风电的异军突起与急速坠落则是中国风电行业沉浮的完美浓缩,昔日的“风电第一股”曾逼近千亿市值,但在历经巨额亏损和财务造假风波后于去年告别资本市场。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高压下,风电的长期曲线依然斜率向上。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测算数据,如果中国可以建成67%的高比例风、光电,将有能力实现1.5℃的温控目标和碳中和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在2050年的风、光发电量将达到11.1万亿度,其中风电是7.6万亿度。而去年风电发电量只有4665亿度,未来三十年,还有超15倍的增长空间。 剩者即胜者,在一个周期性过剩的产业中,有时候活下来就赢了,用曹仁贤的话说:“这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谁坚持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随着竞争格局不断优化,恶性价格战或许可以避免,但价格竞争却是永恒的主题和绕不开的陷阱。 相较于盲目扩产,降本增效才是生存下来的王道,其底层逻辑是寻求“长期生产者剩余”。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假设参与者拥有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肥沃土地的耕种成本更低。那么在农产品价格较低时,只有肥沃的土地能够投入使用;而在价格较高时,利润会吸引更多的新进入者,价格会被再次拉低。 长期均衡状态实现了“边际”使用贫瘠土地的厂商的利润为零,而拥有肥沃土地的人可以长期获得利润,这便是“长期生产者剩余”。 这在本质上就是手握成本优势,在长周期维度上,只有这类公司才真正具备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资格。 去年的“抢装潮”给了二、三线整机厂商扩产的机遇,CR3(行业前三市占率)从2019年的62.6%下降至2020年的48.5%。但分散并非常态,随着竞争加剧,头部企业完全有能力拿回市场份额。 道理很简单,如果成本是价格战的生死线,那么最终决定权掌握在龙头公司手中。中泰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整机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4.77%,而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的净利率分别达到5.27%和5.81%,利润空间大,价格容忍度一般也比较高。 铸件环节的日月股份就依靠成本优势不断扩大地盘,公司在2015年实现全球第一的20万吨/年铸件产能。尽管后期市场需求一度回落,但公司仍然凭借成本优势保持产能扩张,目前全球市占率已经达到20%。根据中金公司预测,按此速度,其在2022年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4%。 短期过剩与长期增长并不矛盾,这是一个信奉长期主义的产业,用张磊的话说:“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高估一年的变化,而低估十年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