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漂浮式海上电站,海上风电 这些机组有望与波浪能、潮汐能等一起运作,共同构成海上电网,为向远海岛屿供电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上海人来说,每天都在使用绿色低碳的海上风电。当然,目前上海地区的主要海上风电场还只有东海大桥水域,以及正在建设的临港水域。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日前传出消息,上海正在国内率先试水深远海风电项目,根据其可行性技术方案,漂浮式风机将在不久的将来涉足更远海域,而海底电缆也将从更深海域将电能传回陆上。 事实上,除传统火电之外,上海一半以上的市电已采用核能、水电及天然气发电等,“绿电”结构正日趋科学合理,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绝对量还相对很小。比对“风光”这两种能源在全市用电总负荷中占比5%的目标,尚有不少距离,发展任重道远。 就风电来讲,上海陆上风电空间极小,而海上风电潜力较大。目前,东海大桥外的风电项目一、二期的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临港风电项目在建规模也有20万千瓦,奉贤海域明后年计划开发20万千瓦。而在国际上,海上风电已成为陆域面积狭小的欧洲国家风电主流,如大西洋北海地区,海上风电正大幅度从沿岸近海走向深海远海,以获取更为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 作为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上海电力学院副校长符杨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中心的风力发电技术团队与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合作,海上风电规划运行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业引领地位,深远海风电项目也与欧洲风电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已取得第一阶段重大成果,其技术可行性通过、上海市发改委相关示范项目验收,正为后续深远海域海上风场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
从国际主流技术看,深远海风电通常都是水深超过50米,在这样的海域,以固定打钻的方式建设风电站,无经济优势甚至难以实现。比如上海所处的东海近海海域,属于大陆架自然延伸,在海岸线80公里以外仍是不足50米水深。这意味着,要走向风大浪高的深远海,必须改变技术路径,突破传统海上风电的“作战半径”。 作为上海市教委成立的第一批知识服务建设平台之一,上电创办的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正致力于研发深远海漂浮式风机。漂浮式风机像超级浮标一样,通过刚柔并济的悬链、筋腱等系留海底;同时配套海缆,运用分频或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不必升压的条件下长距离输电。而且,这些机组有望与波浪能、潮汐能等一起运作,构成海上电网,为向远海岛屿供电提供解决方案。符杨透露,现阶段项目还将开展深远海风电资源调查,选定示范性场址,对其进行针对性技术实践,设计选型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