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聚焦我国对储能领域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引领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军人才,形成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辈出新格局,为实现我国储能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 教研厅函〔2022〕10号 有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有关企业: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加快推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方案(2021—2025年)》有关要求,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对储能技术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经研究,决定选取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名单见附件1)会同有关企业(名单见附件2)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储能行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达成“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确保能源安全、实现绿色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储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出严重挑战。研究生教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决策部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加快培养一批支撑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为提升国家储能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核心科技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聚焦我国对储能领域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引领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军人才,形成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辈出新格局,为实现我国储能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三、工作方式 实施本专项的高校根据企业需求,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拟录取博士新生和在读博士生为对象,每个高校每年选拔20名左右优秀博士生进入专项,实行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培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实行校企双导师(导师组)指导,确保培养质量。专项实施周期为4年(2022—2025年),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会同有关企业(可不局限于附件2),按照工作指南(附件3)要求,从工作基础、专项设计、培养目标、重点举措、联合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样表见附件4)。项目双方要签订完善的合作协议,明晰各方权责。 四、支持保障 (一)专项实施单位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实施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专项实施工作,积极配置资源,加大条件保障,确保专项高质量实施。 (二)教育部将承担专项任务高校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根据培养能力、实施情况等实际予以专门支持。承担任务高校也要通过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予以配套安排。 (三)能源局在试点示范、实证实训基地建设中,组织有关企业探索创新机制,加强与专项任务高校对接,为高校成果转化验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配套支撑。 (四)中央财政将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纳入专项的学生人数作为各校专项资金分配因素安排经费予以支持。 (五)联合培养企业要设置面向专项博士生的科研课题,并提供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 (六)鼓励有关企业设置专项奖学金,支持专项人才培养。 (七)专项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以及动态调整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五、其他事项 (一)请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高度重视专项实施工作,将专项实施方案于2022年9月20日前、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于2022年11月20日前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加强对各单位专项遴选、培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刘冬,010-66097848,[email protected],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王达,010-68502468,[email protected],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张倩,010-81929226,[email protected],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46号。 附件:1.高校名单 2.企业名单 3.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工作指南 4.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方案(样表)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22年8月10日 附件1 高校名单 1.清华大学 2.天津大学 3.华北电力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 6.浙江大学 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8.华中科技大学 9.重庆大学 10.西安交通大学 附件2 企业名单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3.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5.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6.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7.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8.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9.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10.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12.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13.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 14.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15.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附件3 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工作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战略部署,聚焦国家对储能领域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项实施工作,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专项定位 储能领域人才培养专项是瞄准储能领域核心技术,聚焦解决储能领域技术实践难题和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短缺难题而组织设立的博士人才培养专项。专项围绕国家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优势,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一级学科和相关专业学位类别为依托,为我国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推动形成储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辈出的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探索储能领域产学研融合育人模式 强化产学研融合育人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储能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需求培养博士生,推动专项博士生直接参与行业企业重大研发项目,进一步理顺行业企业参与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示范构建产学研融合育人模式,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二)超常规加快培养一批急需高层次人才 通过专项实施,支持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业合作培养一批具备深厚家国情怀、强烈责任担当、多学科背景知识、扎实专业素养及广阔国际视野,能够创造性解决储能领域关键问题、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三)探索形成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通过专项实施,选择培养成效显著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业,设立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推动形成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三、组织形式 (一)专项实施单位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会同联合培养企业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和专门培养方案,统筹推进本单位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遴选、培养、学位授予等工作。 (二)联合培养企业要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任组长的专项实施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实施工作。 (三)相关企业须配备有相应资历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联合专项实施单位共同招收博士研究生。 (四)专项实施单位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明晰双方权责,明确论文、专利、成果等知识产权归属和分配以及保密条款,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设立实验室,支持专项博士生参与企业的重大研发项目。 (五)鼓励和支持博士生依托企业的科研条件和重大研发项目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 (六)鼓励企业优秀青年技术骨干申请攻读定向博士生。 (七)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专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到本单位工作。 四、培养方向 根据目前我国储能领域核心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以及储能技术与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急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优先在以下方向开展储能技术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 1. 储能基础材料与工艺; 2. 储能装备制造与控制关键技术; 3. 设备与系统安全关键技术; 4. 物理储能关键技术(含储热/冷、压缩空气、飞轮、抽蓄等); 5. 化学储能关键技术(含电化学、热化学等); 6. 氢储能关键技术; 7. 电磁储能关键技术(含超级电容、超导等); 8. 季节性长周期储能关键技术; 9. 储能电站规模化运行关键技术; 10. 源网荷储的联合优化运行及运营关键技术(集中式/分布式); 11. 储能与风电、光伏、火电等电源联合调度运行关键技术; 12. 储能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 专项实施单位可根据自身优势拓展培养方向和具体领域。 五、专项实施 (一)明确入选对象。入选对象应为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一级学科和相关专业学位类别已录取博士新生和在读博士生。支持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学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申请攻读专项博士生。 (二)强化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设计专项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博士生培养,结合自己的产业实践、科研平台等优势,提供配套科研项目、研发资金及企业导师。支持企业与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设立研究机构或实验室,保障专项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条件和工作环境。 (三)完善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培养企业须联合建设课程,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储能领域主要学科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提供跨学科或学科交叉课程供学生选修。 (四)加强导师指导。落实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高校和联合培养企业须采用双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方式。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博士生指导经验,企业的联合导师应符合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的基本要求并具有丰富的储能领域科研实践经历。双方导师或指导小组结合具体培养方向,为博士生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符合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五)明确论文要求。专项博士生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储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取得突出创新成果。 (六)完善评价机制。专项博士生学位授予需达到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学位基本要求,主要衡量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集成应用、实际参与重大科技任务或重大工程项目、有无创造性贡献等方面,不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七)明晰知识产权归属。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企业以及培养对象要根据分工、研究项目来源等,约定论文、专利、成果等知识产权分配和归属。 六、专项评估 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不定期组织专家对专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推进产学研融合培养机制改革的效果、专项博士毕业生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行业发展贡献等。专项实施单位应通过毕业生调查、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调查、学生和教师座谈等,对专项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专项博士生培养水平。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评估结果对专项实施单位进行动态调整,对评估不合格的,终止专项实施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