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疯了——可以总结2021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变化,给电池企业留下的最深刻记忆。 抢疯了——可以诠释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要想快速释放产能,对上游材料的渴望。 进入2022年,在汽车电动化和“双碳”战略推动下,市场对动力、储能电池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势必刺激上游动力电池材料端整体将保持高景气态势。 以碳酸锂为例,最新市场数据显示,2月16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突破43万元/吨,较前一日再涨0.85万元/吨。 “一天涨了近一万!还找不到货!”成为电池产业链企业的普遍感受。 事实上,今年元旦期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突破30万元/吨。随后40余天,价格已上涨约33%。 在需求端,目前包括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Northvolt、欣旺达、力神电池、中创新航等全球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到2025年的规划产能已超过3000GWh,对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材料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据机构测算,未来五年,我国碳酸锂市场供需矛盾仍难以平衡。仅2022年,我国碳酸锂市场就将有约7%的供应缺口。 无独有偶,不单单是碳酸锂,镍、钴,以及需要用到锂的各种电池关键材料价格,目前也都维持在高位。 为了稳定原材料供应,近两年,在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LG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的带领下,全球刮起了“扫矿”之风,旨在稳定原材料资源的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进口量占比依然较大,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以锂资源为例,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五大锂矿资源国,但锂矿资源大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的地区,且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所以约80%的锂都需要从澳大利亚、智利等国进口。然而,随着相关锂原产国政策的收紧,我国企业进口锂产品也将面临着许多不确定风险。 此外,镍钴等锂电池关键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更是高达90%。 一方面是全球汽车电动化和碳中和目标下对锂电池需求持续高涨;另一方面是原材料供应存在着安全风险;再者,碳酸锂以及镍、钴等产品价格普遍高企。综合因素影响下,从废旧动力电池中回收锂盐、镍、钴等材料,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具有经济价值和前景的产业了。 理论上看,每吨磷酸铁锂材料可回收碳酸锂0.23吨;每吨三元材料可回收碳酸锂0.38吨。而随着回收技术的提高,资源回收率将大幅提升。近日,宁德时代表示,“公司锂回收率已超90%,锂回收目前已在供应保障中起到一定作用。”也间接表明了锂回收在其资源供应保障,以及成本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但回收之路依旧道阻且长。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锂资源供给约为54万吨。按来源看,锂辉石供应约为44%,盐湖提锂供应约为39%,回收供应仅为2%左右。行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锂资源需求将达170万吨左右,届时,回收供应占比有望增至8%左右。 市场发展空间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动力电池超20万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保持高速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也接近160GWh,未来几年动力电池无疑将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按照目前的技术,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在6年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高,逐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数量也将随之迅速增长,回收领域未来几年将达到千亿市场规模。 无论是满足原材料供应,还是为了追求经济价值,亦或者提升成本竞争力,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涉足回收领域,更有少数企业已提前早早布局。 去年8月,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携手格林美,三方将合作共同构建废旧动力电池及其废料的回收、资源化、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形成对动力电池及其废物的完整绿色回收、镍钴锂资源再造、三元材料再造、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绿色产业链。 同年10月,宁德时代宣布,公司将在湖北省宜昌市投资建设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涉及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等功能,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0亿元。而在此之前,宁德时代已经建立了邦普循环回收电池业务,且已初具规模。 同年,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南都电源等也不断加码退役电池回收等领域的布局。 此外,包括华友循环、格林美、邦普循环、豪鹏科技、厦门钨业、超越科技、金圆股份等上游材料、回收企业,也不断加大对退役电池中的碳酸锂、镍、钴等锂电池关键材料的回收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退役电池如果得不到较好的回收,也会造成生态污染。随着退役规模逐步增大,政府也在加强这一领域的引导和支持。政策端信号已经频频发出。2月10日,国家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涉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强调要构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相关检测、拆解、有价金属提取等技术的研发。 去年12月,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还发布信息,废旧电池回收产业的退税比例从30%将提高到50%。可见,引导和扶持是大势所趋。 基于攀升的经济价值,降低进口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绕不开的环节。虽然目前国内还存在退役动力电池货源不稳定、缺乏体系管理、废液处理成本高等多重困难,但这是一道“双碳”必答题。已有一批企业作为先行者,积累了行业实践经验。期待未来将有更多国内企业参与其中,做大行业“蛋糕”正当时。 |